本报记者 杨仕省 北京报道
近日有消息称,上海、云南等城市的城投公司已出现还债困难的情况,且很可能更加恶化。审计署近日公布的报告则称,截至去年底,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共计逾10.7万亿元。其中,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率为52.25%,加上负有担保责任的或有债务后为70.45%。
本报记者多方采访了解的情况是,地方债的确还在进一步恶化,而包括北京在内的城市正在采取措施化解。但类似地方融资平台的公司还在设立当中,这次是为了保障房。
6月30日下午,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中心(下称北京保障房投资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承担保障房融资、建设,以及公租房运营管理等方面的职责。
以北京保障房投资中心为主要平台,北京市计划初步融资500亿元。融资方式方面,将有企业债券、公积金贷款和商业贷款等多种方式,同时还承接保险资金、社保资金等,以及研究信托等方式来增加融资渠道。根据《新京报》报道,国开行已同意为该平台提供期限为30年的长期贷款,建设银行北京分行也可以提供15年的长期贷款。
冀望发债
北京保障房投资中心是北京市历史上一次性注资最大的国有企业,也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企业。
该中心由北京市财政直接以货币形式出资100亿元作为注册资本金,北京市国资委代表市政府作为投资中心出资人。
与此同时,《华夏时报》记者从有关渠道独家获悉,北京正在酝酿有关探索土地债券等多元融资渠道的政策。
据悉,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牵头6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向北京市土地储备整理中心发行私募债,发债规模为700亿-800亿元。“北京市今年计划投入土地储备开发的1000亿元资金,希望寄托在发债上,现在银行贷款非常困难”。一位地产分析师说,北京的土地储备投资缺口在300亿元左右。
“不论是信用贷款还是担保贷款,一旦土地市场低迷,偿债资金链条必然受损。”重庆市银监会一位官员对记者分析,按照现有的政策,确定土地储备贷款只能是抵押贷款,放贷额度不超过标的土地评估价值的70%,贷款期限不超过2年。
尽管按照审计署公布的报告称债务负担尚未超出偿债能力,但部分地区的债务偿还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较大。“总体债务风险不大,但地方债务有结构性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承惠的观点是,未来的风险隐患主要是在财力较弱的市、县一级,如果体制性问题不解决,债务问题可能还会恶化。
对于地方政府的不良资产,刀客地产顾问机构董事长谢逸枫如是担忧,“这笔巨债总额,超过2010年全国财政总收入8万多亿,还多出2万多亿,用一年全国财政总收入也还不清,用三年土地财政收入也一样还不清。”
偿债方案不明
地方政府如何偿还债务,各方意见并不一致。
6月中旬,国家发改委下发通知,允许投融资平台公司申请发行企业债券来筹措资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
记者注意到,企业债“新政”刚刚颁布,北京市就宣布了一项500亿元的企业债计划,涉及北京住总集团、北京首开集团和北京金隅集团3家,并声称其中相当大比例资金将用于保障房建设。
6月30日,发改委系统一位接受本报记者咨询的专家称,需要出台短、中、长期的债务问题解决方案,但各方的意见尚未统一,方案也不明确。
“显然要地方政府偿还如此庞大的负债,是不可能的。”谢逸枫说,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一个借贷者还不出债,唯有破产,所以中央政府不会坐视不管地方政府真的破产。这就是为什么国家发改委的一纸发债通知引发了“紧缩政策已经见底”的猜想。
对于保障房企业债的放开,贾康(微博 专栏)认为,企业债放开应该是一种好的发展,但也有风险,不可一哄而上。
不过,按照住建部官员的说法,今年1000万套保障房总投资在1.3万亿-1.4万亿元之间,其中4000多亿元资金落在地方政府头上。
“保障房投融资困难已是事实。”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信息部副主任任旺兵认为,“地方土地出让金缩水,银行额度紧张,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又被整顿,民间资本又看不到利润前景,保障房融资只能靠发债了。”
而另一部委财政部的态度则通过今年地方债首次代理发行计划表现出来。“地方政府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其债券资金安排用于公租房等保障房的具体资金数额。”财政部发文这样规定,今年将发行2000亿元地方债,地方债所募集的资金将优先用于保障房建设。截至目前,已有北京、上海按此要求明确了地方债数额——分别为54亿元、71亿元。
不过,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强调的是,建议扩大土地基金等政策,然而本报记者在采访发现这一轮土储融资探索中,至今也尚未获得突破性进展。“个中原因很复杂,主要原因是目前经济环境不好。”前述中原地产总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