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夏
南海时局风起云涌,越南、菲律宾的强硬姿态,美国的高调介入,让中国在南海问题上本就捉襟见肘的战略回旋空间再度受到挤压。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台湾这一特殊角色取代大陆参与到“南海博弈”中,或许将会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让台湾“代理”南海
南海问题之难,第一是大陆距离遥远,而且没有占据具备地利的岛屿;第二是在美国的参与下,使得区域内的邻国间领海纠纷变成了中美两国战略上的巨大冲突。
在这一困局下,台湾有着天然的优势。首先台湾占据着南沙海域最大的岛屿——太平岛,以及东沙群岛,同时又是美国战略和军事上关系暧昧的“准盟友”。有这两条得天独厚的条件,如果台湾能作为南海民族利益的“代言人”,依托“地利”之便,将会形成对争议区域有效的军事控制力;同时,台湾和美国的“准盟友”关系又有效淡化了美国在南海争端中的作用,让本是“利益系统间”的博弈变成“利益系统内”的博弈。
对美国而言,在南海的核心利益无非有二:第一是保证重要海运通道的畅通,即“自由通行权”;第二则是通过南海问题遏制中国。台湾或是南海周边国家谁获得南海实际控制权,都不影响美国的核心利益。
对大陆而言,南海是中国外向型经济的重要货运和能源通道,在维护南海权益时,又要考虑和南海周边国家的关系,保持稳定的周边形势。与其坐视南海利益在温水煮青蛙中丧失给南海周边国家,不如交付给同文同种的台湾,让其托管经营。
另外,在两岸经济热度逐渐升温的背景下,尤其是《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已经签署,大陆和台湾的联系日趋紧密,经济整合程度加深,将进一步促使两岸在政治上的互信。台湾掌控下的南海利益,也必将反哺大陆。
在这个设想的合作中,台湾出面在前,大陆则可以依靠经济、军事的优势暗伏在后,成为台湾经略南海的坚强后盾。
“暧昧”背后的可能
在目前的南海争端中,台湾延续着1990年代初制定的政策方针。当时,李登辉在位,台湾出台了《南海政策纲领》。纲领似乎吸纳了邓小平在此前提出的处理南海问题的基本方针。
纲领的《前言》中明确指出:“南海历史性水域界线内之海域为台湾管辖之海域,台湾拥有一切权益。台湾愿与各方在和平理性的基础上,以及维护台湾地区利益的原则下,开发此一海域,并愿依国际法及联合国宪章和平解决争端。”
这和大陆的“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实质相同,只是形式不同的另一种表述。
这一方针在陈水扁执政后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但民进党内部一些立委在提出“去中国化”、“与中国划清历史界限”等口号后,台湾当局逐渐淡化了在南海问题上的主权概念。
南海水域和中国概念相生相伴,让台湾当局难以回避“中国”这一现实。台湾一些民进党籍立委甚至倾向于不将南海西沙群岛及中沙群岛列入中国版图,他们认为这将不利于台湾日后的独立,而且和南海周边国家交恶将极大压缩台湾的“国际空间”。
进入马英九时代之后,台湾去“中国化”的趋势得到遏制,“中华民国”的概念开始重返台湾社会。台湾在南海问题上的态度也基本恢复到1990年代,但在主权概念依然没有完全清晰化之前,态度依然十分暧昧。
这种暧昧在近日的南海争端中被暴露无遗。
就在南海周边各国纷纷强调和声明主权之际,台湾“外交部”重新阐述了台湾的对南海争端的“温柔主张”,并强调台湾要在必要时提出抗议,促使欧、美和东南亚国家和台湾沟通对话。
台湾占据南海最核心岛屿,却在政策上极尽婉转地表述,这引来澳大利亚学者艾金森的讥讽。他投书《雅加达邮报》称:声称拥有整个南海主权的台湾,却试图置身事外,不敢“站队”。
对于艾金森的质问,台湾学者给出了自己的解读。
在不少台湾学者看来,此轮中越南海争端的纠结点是西沙群岛,大陆和越南在西沙的对峙,已经进入到军事层面的暗中较量。台湾仅在东沙和南沙有驻军,西沙并不在台湾控制范围内,因此和台湾关系不大。如果卷入事端,台湾会被认为是和大陆合作对抗越南。
对于习惯于在美国既定路径上走路的台湾学者而言,目前国际上已经有很多人认为,台湾和中国两岸在战略上正互相接近,例如钓鱼岛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台湾正和中国一起对抗日本。若台湾介入南海争端,会被认为是联合大陆对付越南、进一步是对台湾倒向美国政策的否定。
基于以上顾虑,台湾最终选择了顺从“现实利益”。
但大多数台湾学者同时指出:如果南海争端范围扩大到南沙、东沙,直接威胁到台湾既得利益时,台湾必然会清晰表明立场,并有所作为。而时下,台湾并不急于“站队”。
台湾当局持暧昧态度,没有积极向大陆靠拢,却在暧昧背后留出了巨大的选择余地。
目前,除了民进党党魁蔡英文明确公开表示反对两岸在南海问题上合作外,其他政治力量都未表态,这也意味着他们将随时选择基于“台湾现实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道路。
让民生催动台湾靠拢
台湾正在逐渐完善发展成为民主社会,其民选政府的合法性,越来越取决于能否发展经济,能否推进社会和谐,这将成为台湾未来的政治核心。
今后以政治为主体操控台湾发展的战略空间已经越来越小,正如陈水扁以牺牲和大陆发展区域经济为代价,借“台独”玩火,大搞选举政治的途径已经越来越不现实。
台湾和大陆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已经为两岸之间的政治互信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两岸在南海问题上的合作在“适当的方式方法”下也将水到渠成。
所谓“适当的方式方法”,就是引入适当的利益机制,让台湾能够从南海获得切实的利益,并且与大陆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南海利益惠及台湾民众,政府自然要在民意的驱使下,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
此前,大陆减免来自台湾农产品的税收,惠及了台湾南部农民。根据最新数据显示:仅在2011年前5个月,台湾农产品销往大陆的总量增长5.26倍,近5000万美元。台湾南部居民是民进党的政治基础。在民意的逼迫下,民进党内部曾发生激烈内讧,最终在两岸经贸合作问题上“改口”。这就是一个大陆运用经济手段,成功改变台湾政治格局的成功案例。
如果将这一经济手腕合理地运用到南海问题上,同样会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
时下的南海之于台湾民众,只不过是电视广播中“空泛”且“遥不可及”的国家利益,对更关注自身现实利益的民主社会缺乏吸引力。而且国家这一概念在某些绿营民众看来,可能更是无法言明的不快。
这一情绪早已在民进党党魁蔡英文那里被玩得十分娴熟。6月中旬,她在菲律宾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质疑:“两岸如果合作处理南沙主权问题,先要理清双方对南沙主权的基础是否相同,否则会使其他国家对两岸之间的主权问题感到混淆。”
她的言外之意,就是借南海问题点出两岸当局的敏感部位。因为两岸火热的合作背后是双方早已淡化和回避两岸“主权法统”之争,即“中国”究竟是大陆那个共和国中国?还是台湾那个“中华民国”?
与其让台湾民众对南海只有虚幻印象,不如让他们真正从南海获益。只有让台湾民众能够从南海获益,才能进而认可南海主权,真心支持台湾当局在南海积极维护主权,甚至不惜让台湾和大陆走得更近些。
从现实操作层面而言,南海石油资源正在一个很好的突破口。目前台湾能源需求中的99.23%来自进口,民生压力经常随着油价波动而波动,历来几次石油危机都对台湾民生造成了冲击。
如果两岸能推动两岸民间力量组建合资石油公司,并辅以政策和资金的倾斜,让其开采南沙海域石油,按股权比例分配石油利益,台湾获得的石油不仅能舒缓宝岛的能源瓶颈,而且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台湾的民生压力。让南海石油哺育台湾,将使台湾民众的利益和南海利益紧密捆绑在一起。
这里之所以选择民间力量参与合作,原因在于既能规避不必要的政治风险,同时民营企业运营效率又能保证这一商业行为的持久和活力,能持续为台湾民众带来现实利益。
在现实利益的催动下,民意必然支持台湾当局在南海的维权行动。即便后期台湾和大陆在军事上开始深化合作,在民意的支持下,一切也将变得水到渠成。
美国之忧?
在倒向美国的政策选择下,台湾真能和大陆走到一起吗?这或许会成为两岸合作最受质疑之问。
诚然,台湾的现实政治在很大程度上是与美国利益捆绑在一起的。
例如,陈水扁之所以下台,就是因为陈一意孤行将两岸关系引入险地,使得美国利益(美国只希望台湾能成为阻挡中国扩张的棋子,核心利益在于两岸维持不独不统的现状)受损。在美国施加压力后,瑞士银行向台湾司法机关捅出了陈水扁的秘密存款,成为导致陈直接下台的杀手锏。
如果台湾当局在南海问题上和大陆往来过于密切,将有损于美国利益,美国将对台湾领导层形成掣肘。但如果岛内形成炙热的民意支持,台湾领导层也很难违逆台湾自身利益,以迎合美国利益的诉求。
即便美国重压之下,能一时得逞,但在台湾逐渐成熟的民主社会前,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的政治安排很难能长期化和长效化,台湾在两岸南海合作问题上必然发生反复。
由此,大陆如何设计两岸合作模式至关重要。大陆必须将台湾引入到南海现实利益之中,同时还能让台湾普通民众获益,这样两岸基于民意基础上的南海合作才能长期和稳固,才能从根本上让台湾出面捍卫南海利益。
来源:经济观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