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故宫看海”是调侃还是拷问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28日 09:29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李海楠

  6月23日,一场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让首都北京瞬间造就“一片汪洋”的奇观。就在人们还在感叹降雨量的惊人之大时,一张张地铁变成水帘洞、桥下积水漫车顶、工地出现大瀑布的照片快速在网络上引起转载和关注;更有甚者还以“故宫观海”为题制作了一张惟妙惟肖的“观影海报”并辅以视频?诠释了特大暴雨在北京城内造成的严重内涝现象。

  一时间,各种调侃言论甚嚣尘上。众多观点认为,网友自制“故宫观海”在调侃首都遭遇“百年一遇”暴雨内涝之余,实际上也是对城市应急管理及排水设施不利的拷问。

  多部门倾力抗“内涝”

  据气象部门监测显示,截至23日22时降雨结束,北京地区普遍出现了大雨到暴雨天气,全市平均降水41毫米,降雨量分布不均匀,其中城区平均63毫米,最大降水量出现在模式口,达到192.6毫米,是建站以来的最大值,16时到17时的雨量达128.9毫米/小时,局地降水量百年一遇。

  就此,北京市气象局分析表示,此次京城降雨是受冷暖空气共同影响出现的典型蒙古东移低涡天气过程,在北压下抵达北京,加之冷空气配合,因此强度较大。“出现这种强降雨并非异常,往年均有这样强度的降雨发生。”气象部门强调。

  据记者了解,为应对当日突如其来的暴雨及大范围积水形势,北京市防汛办会同气象部门、交管部门及市政设施等多部门共同参与应急处理,特别针对重点积水路段采取人工排水、机械抽水等方式应对,对于大面积积水路段的车辆淹水,交管部门更是倾力上路展开救援。此外,受降雨影响,多条地铁线路个别站点也进行了封站排水作业。

  “各部门虽然采取了有效的方法来解决内涝的危机,但是,城市的排水设施不利,无法应对如此大规模的降雨量是问题的根本所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陈秀山对本报记者表示,面对‘水排不出去’的尴尬,任凭部门管理者的应急能力再强也无济于事。陈秀山强调,在当前的条件下,提前做出预警是十分必要的,在此基础上配合有效的应急处置才能较好地解决问题。

  地势、排水能力低是主因

  对于造成此次北京市内多处严重积水的原因,北京市防汛办主任王毅介绍,此次降雨作为今年入汛以来的最大降雨,从雨量、强度及范围来看都比较大,加之西部城区地势较低,以及全市排水系统大多设计为一到三年一遇的排水能力,综合因素共同造就了此次大面积的积水现象。

  “提升排水能力需要综合多方面的条件,比如最初的管网建设、城市规划等等。”王毅强调,目前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希望将最低排水标准从最低一年提高到最低三年,达到三到五年一遇的标准。

  对此,陈秀山认为,无论是人们的调侃言论还是直接对城市排水不利的拷问都需还原到“如何提升排水能力避免内涝发生”上来,这就需要城市规划建设部门做出长远考虑。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界多将关注焦点放在城市建设、道路修整、交通环境、人口增长等“地上”问题,往往对城市“地下”问题鲜有关注,此次的首都内涝加之此前武汉、南京、杭州、南昌等诸多城市的内涝正将“焦点”逐渐拉到“地下”。

  从事城市空间发展规划研究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高晓路对本报记者表示,各城市在做出建设发展规划时肯定都会将“从上到下”的一系列设施考虑在内,城市排水系统涉及规划、建设、市政等多部门,但应对突如其来的气象灾害时,城市应急处理最为关键。

  “形成有效的应急处理机制与提升城市排水能力的硬件设施同样重要。”高晓路强调,应急处理机制应该涉及发生前的预警和发生后的处理两方面;而排水设施硬件的提升则需要从规划的长远角度予以考虑。

  据了解,此次京城的内涝与7年前北京遭遇的暴雨内涝如出一辙,高晓路认为,应对突如其来的暴雨内涝,做到“吃一堑长一智”尤为重要,无论是调侃还是拷问,最后能够换取城市积极应对灾害的“考验”才最重要。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