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解读经济政策 分析经济现象 关注经济生活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28日 08:03  经济日报

  2011年,经济日报推出新专栏“记者观察”,以记者的眼光和视角解读经济政策,分析经济现象,关注经济生活,苏民、李力、王信川、刘晓峰、万建民、郑杨、姜范7位记者,每周一至周日分别与读者分享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受到读者欢迎。

  观点新颖 贴近实际

  作为一名“三农”领域的研究人员,我十分关注经济日报“记者观察”专栏有关“三农”的报道。这些报道聚焦经济热点,关注国计民生,分析鞭辟入里,融思想性、可读性、指导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给人很多启发。

  一是准确把握政策。经济日报在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方面,可以说不遗余力。如《水利迎来加快改革发展重要机遇》等文,以通俗的语言对中央一号文件进行了深入解读,内容翔实,读后让人充分认识到水利的重大意义和任务的艰巨复杂,从而自觉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这些文章理论功底深厚,又让老百姓感到浅显易懂,彰显出强大的舆论引导能力。

  二是思路观点新颖。专栏很多文章见解深刻,提出了许多新颖独到的思路观点,开出了解决问题的一剂妙方。比如,关于蔬菜滞销问题,提出要统筹好“菜园子”和“菜篮子”关系、大力发展农超对接,对实际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三是紧密贴合实际。贴近实际,是新闻报道的生命力所在。例如,近段时间,食品质量安全成为热点话题。专栏刊发了《如何选购安全优质品牌农产品》等文章,详细介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和“三品一标”等先进做法,观察角度新颖,处处透着新鲜。

  (山东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陈振峰)

  角度独特 视野广阔

  作为金融行业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尽管我们和外界每天都有接触,但大多是从自身工作的角度来看待和处理问题。有关社会公众对于金融工作的看法,我们往往缺乏足够深入的了解。对于如何进一步改进工作,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我们往往不知所措,常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

  经济日报今年推出的“记者观察”专栏让人眼前一亮。特别是一系列关于金融方面的文章,站位高、视野广,为我们改进金融工作、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提供了参考。这些文章主要反映两类问题:一类是当前经济金融领域的重大问题,如《合力营造中小企业良好融资环境》、《首家农商行上市说明了什么》等;一类是当前金融消费者、社会公众关注的金融服务热点问题,如《大力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活动》、《珍爱个人信用这笔无形资产》等。这些报道不仅加大了金融行业与社会公众的沟通交流,而且有利于推动各地的实际工作。如《银行服务费该怎么收》在回答银行收费合理合法的同时,也反映了消费者希望银行改进收费的诉求,《合力营造中小企业良好融资环境》介绍了各部门、各地区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的一些好做法、好经验。

  从“记者观察”专栏中,我们感觉到,金融工作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我们金融从业人员迫切需要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加大金融创新,改进金融服务,推动经济发展,服务社会公众。

  (中国人民银行河南省焦作市中心支行 陈曾明)

  鲜活扎实 经济味浓

  今年以来,经济日报新增专栏“记者观察”特色鲜明,文风清新,析事明理,充满了浓厚的经济味,体现出记者的深厚功底。“分享”与“交流”,这是我对这一专栏的切身感受。记者们关注并观察着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以鲜活生动的语言娓娓道来,真诚地与读者交流并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悟,献上了一篇篇蕴含着经济生活真滋味的文章。

  例如,专栏陆续对手机支付业务、互联网企业、快递、电信服务、三网融合等进行了报道和分析,并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及建议,让“内行愿意看,外行看得懂”,有利于相关企业查找不足及问题,确立选择发展方向及发展策略;同时,报道也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及经济管理提供必要的参考。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经济及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把握手机支付业务发展的良机》、《从网购“春运”看快递行业转型升级》、《看携号转网如何推动电信服务升级》、《扎实推进“三网融合”》等均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我国的信息产业正在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笔者认为今后应着重加强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强技术融合,提升资源价值。要以“三网融合”为契机,进一步全面推进信息网络领域的技术融合。二是加强标准规范,提升整体实力。三是应进一步加强对市场准入、市场竞争和市场交易秩序的管理,完善相应监督管理的法规、政策及措施,加强宏观管理。

  (中石油资本运营部 李树芳)

  深入解读 引导舆论

  我们从“记者观察”专栏中欣喜地看到,记者们不仅在奔波、记录、报道,他们更在思考、探索、追求!他们能够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围绕经济工作大局,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通过自己的采访、思考,提出启发性甚至指导性的见解。经济日报能够专门开辟这样一块园地,也彰显出贵报对权威、主流、深度的不懈追求,令人赞赏。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进一步向好发展的内在要求。“记者观察”专栏中《继续加大治理“过度包装”工作力度》、《坚决抑制煤化工产业盲目发展》、《遏制电解铝行业无序扩张势头》等报道,有助于科学引导部分产业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快经济方式转变,走高效率、低排放、低污染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产业结构调整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从报道中我们看到了,党和国家是怎样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是怎样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是怎样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我相信,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正确引导下,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势头。

  (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统计局李世凯)

  关注民生 题材丰富

  今年以来,经济日报新增专栏“记者观察”,刊发了7位专栏记者的文章,题材丰富、话题多样、客观权威、富有吸引力。笔者注意到,“记者观察”专栏有关科技的一系列文章,主要关注了国内外科技前沿,探讨了科技发展中层出不穷的新现象、新问题,为我们生动展现了科技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从而营造出一种鼓励创新的氛围,传递出振奋人心的力量。

  当前,科技创新与民生改善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广泛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存环境。从《一粒稻谷的“循环经济”》中我们看到,通过科技创新,稻谷可以被完完全全地“吃干榨尽”,形成循环经济模式。这项大米产业链创新技术的核心,就是将科技融入到水稻的育种、种植、存储、加工等每一个环节。

  科技创新需要人才。《卓越工程师培养恰当其时》一文指出,从今年至2020年,我国将大力推进一项“卓越工程师计划”,在十年内培育出一大批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这是一个可喜的讯息。纵观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进程,一个杰出领军人才,往往能够带动一个学科、一个产业的兴起,甚至能引发一场技术革命。

  希望经济日报深耕细作“记者观察”专栏,将其打造成一个拳头产品,继续为倡导科学精神、培育创新意识鼓与呼,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决策与信息杂志社 熊传东)

  传播文化 彰显个性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令人欣喜的是,经济日报的编辑记者们以其特有的职业敏锐性、专注力和洞察力,对文化现象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捕捉,在“记者观察”专栏里刊发了一系列有关文化改革发展的文章。专栏本身的形式也充满了人文关怀和个性色彩,读来赏心悦目。

  从已经见报的文章来看,选题既关注蓬勃发展的文化事业,又关注快速成长的文化产业;既讨论重大文化课题,又以细腻的笔触盘点百姓的日常文化消费,从而让读者充分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及其深刻的影响力,共享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欣喜与收获。

  经济日报的专栏文章还生动地告诉了读者如何正确认识文化消费,同时明确提出要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消费热点,拓展消费领域。无论是充满创意的新春年货、观众密集的观影盛会,还是百姓沐浴文化惠民工程的温暖、文化消费成为节日市场的亮点,最终都落脚到创新上。正如《新春年货创意多》一文所说,“插上文化创意翅膀的产品,展示的不仅是中国制造的水准和能力,更是中国创造的活力与实力。”

  (铁路老年体协 王学华)

  启发思路 助推发展

  今年,经济日报新增“记者观察”专栏,对重点领域进行深层次分析,读来深受启发。如《长三角物流一体化的启示》、《为可持续发展增添动力》等文章,通过把脉热点问题,紧扣“区域经济发展”这一主题,透视聚焦了提升发展质量、增强区域实力等方面的问题,对于指导各地科学审视形势,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各地都在思考如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可持续发展增添动力》一文介绍了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从“要速度”到“要质量”的转变。这是他们坚持科学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笔者认为,要实现发展方式的更好转变,推动可持续发展,应在发挥特色、集群发展、民生建设等方面狠下功夫。

  (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委宣传部 秦祖成)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