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金寨编年:一个将军县的商业基因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28日 03:46  21世纪经济报道

  胡雅君

   53岁的黄守银坐在自家茶店里,煮水沏茶。茶是自家种自家采自家制的六安瓜片。

   在革命老区安徽省金寨县,田间地里山上,茶树随处可见。

   和青青茶树一样枝繁叶茂的是这片土地上流传的红色传奇:十万英雄儿女参军参战、走出11支工农红军、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更让红军烈士后人黄守银津津乐道的,是这个位居全国第二的“将军县”的传奇色彩:全国有1/3的开国将军在金寨参军、战斗或工作过。

   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各地工作的金寨籍将军和老红军700多人:其中,五六十年代少将以上军衔的将军59位,省、军级领导干部200多位,老红军400多位。59位将军中上将1人、中将8人、少将50人。

   一寸河山一寸血

   参军参战十万之众,到解放时只有七百多人生还

   “当年,我二爷爷就是参军走了。”

   上世纪20年代,20岁刚出头的黄守银的二爷爷黄安仁,在村里是教书先生。

   红色的种子迅速撒播。1924年,金寨境内就建立了党的组织。1925年,在党的领导下农民运动兴起;1929年,先后爆发了著名的立夏节起义和六霍起义,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八月桂花遍地开》也从此地唱遍全国。

   黄安仁在家里偷偷看《共产党宣言》,思索着家国命运,开始跟当地的共产党地下组织联系,组织农民运动。

   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时候,黄安仁脱下长衫,换上军装。

   他再也没有机会知道家里的老母亲临死前还念叨着,中国都解放了,我的小儿子怎么还没有回家。

   一直到1983年,金寨革命烈士博物馆开馆前夕,金寨县民政局在全国寻找登记金寨红军烈士,黄家人才知道,黄安仁跟着刘邓大军后来转战西南,解放四川、云南、贵州,后行军至西北甘肃时,得痢疾而亡。

   家里人没有见到他的骨灰,也不知道他葬在何处,最大的安慰是县民政局的领导登门送上的一张鲜红烈士证。

   从此,政府每年给家里两床棉被,两件棉衣,两百斤大米作为补贴。那时一个壮劳动力一天才挣五毛工分。在黄守银看来,这是很高的待遇了。

   一寸河山一寸血。在革命战争年代,参军参战的金寨儿女有十万之众,到解放时,只有七百多人生还。

   而在牺牲的烈士之中和黄安仁一样,有名有姓登记造册的烈士只有一万零八百五十八名,其余九万人在这页历史中淡然无痕。

   但将军们的故事,依然让金寨人引以为豪:有全军唯一被两次授予上将军衔的洪学智将军(1955年和1988年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有毛泽东主席亲批“皮旅有功,由少晋中”的皮定均中将,有全军唯一正兵团级干部自己申请不要授予上将军衔,被毛主席称之为我党我军的“好同志,好干部’的徐立清中将,有毛主席当面称之为“游击专家”的林维先中将……

   在革命老区金寨这片崇山峻岭之中,历史之笔兀自书写。

   一被淹没的古镇

   “住茅棚,烧稻草,从此家乡不见了。”

   在历史新时期,金寨县仍在为国家做着悲壮色彩的贡献。这次是为修梅山、响洪甸两大水库,金寨“淹没十万良田,移民十万人口”。

   当年金寨县最繁盛的三座古镇——麻埠镇、流波镇和金家寨都沉没于库区之内,其中尤以茶、麻交易繁盛的麻埠镇最为著名。

   而麻埠就是让黄守银至今魂牵梦萦的老家,从小他就听父亲黄国春一遍又一遍地说起,那再也打捞不起的山山水水。

   在他父亲的叙述中,那里村庄临溪而筑,依山而建,老宅庭院深深,石街马蹄嗒嗒,河流清净见底穿街而过……

   金寨县志记载,当时麻埠北通河南,南连武汉,东接合肥乃至南京,扼南北、贯东西,挟水运之利,借军事之险,市场昌盛、人口万余,有“皖西小上海”之称。

   在这个古镇上,黄守银所在的家族以种茶卖茶为生,世世代代生息繁衍。这一切行进到1957年,戛然而止。

   当年,响应毛主席在1951年发出的“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指示,水利部在淮河上游修建响洪甸水库。

   数万人弃田离乡,当时民间流传着一首移民歌:“大汽车,像花轿,不管男女与老少。哭的哭,笑的笑,一车拉到吴山庙。住茅棚,烧稻草,从此家乡不见了。”

   因为黄守银家中有人参加红军,在移民时政府照顾黄家,没有让其远迁到寿县、淮北而是就近向上迁移到面冲村。当时政府给了些补偿,但也只够勉强生活。

   “那时候国家穷,又要建设。”面对屋外青山,黄守银陷入沉思。

   从2006年起,国家对原迁移民和移民后代近30万人每人每年补助600元。黄守银家现在有五口人,一年就能领到3000元移民补助款,并且按照政策,这钱将连续给20年。

   “50年过去了,国家心里面还是挂念着我们。”他缓缓饮下一口茶。

   1958年,响洪甸水库建成蓄水,古镇繁华从此沉梦水底,而黄家也在面冲开始新生活,依然是种茶为业。

   下海

   当时“很多人还在观望,不敢出来”

   时光滑到1975年时,18岁的少年黄守银被面冲村政府派出去学习制茶技术。按黄守银的说法,面冲的茶叶在当时金寨县最有名气,整个村的经济来源都是靠茶厂制茶,之后将茶卖给县里茶叶公司。

   三年后,黄守银回到村里的茶厂工作,又过两年,黄守银成了茶厂的技术骨干,被评为茶叶技术员。再过四年,成了茶厂厂长。三年后,他被选为村里的民兵营长,随后,他被村民推为村长。

   那时面冲村是全县唯一一个有土路的村子,就是靠那条坑坑洼洼的土路,将村里茶厂的茶叶通过拖拉机运出去。做满三年村长后,到1993年再次换届选举之时,黄守银决定离开面冲村,去梅山镇“下海”。但在缺席选举大会的情况下,面冲村的村民还是把他选为村长。

   乡政府领导为这事特地跑到镇上,找黄守银,劝他回去继续当村长。黄守银想了想,还是婉言回绝。“那时候要收七费八税,还要做计划生育工作,群众对我们有意见,我觉得自己没能力继续处理。”

   他没说出来的另一原因是,在长期在外奔走为村里茶厂推销茶叶过程中,他已经嗅到了个体经济复苏的味道。

   1993年,是他下海做个体户的第一年,彼时市场经济刚刚兴起,“很多人还在观望,不敢出来”。

   黄守银开始第一个吃螃蟹。跟村里茶厂合作,先拿货,将茶叶卖出去之后再付款,从中赚取差价。他在当地跻身第一批千元户行列。

   到2005年,黄守银已有了一定的积蓄。也就是那年,黄守银22岁的大儿子黄遵佳放弃祖传的茶叶生意,到省城合肥开饭店。黄守银的茶叶生意越做越红火,他索性修了一个茶叶保鲜冷库。“是全金寨县最大的茶叶冷库。”

   新金寨

   “回不去了啊,不过向前看,也很美。”

   命运的齿轮继续转动,更大的变革即将到来。

   2005年,金寨县争取多年的合武铁路和六武高速公路,正式敲定。7月16日,合武铁路(金寨段)正式动工。

   高铁建设,需征收土地、打隧道,运输原料、沙石供应。

   黄遵佳花63万买了一台挖掘机,请人在马店为高铁挖隧道,一年下来,黄遵佳算算自己纯赚二三十万。

   高铁隧道建了两年,等到工程基本结束时,黄遵佳把挖掘机以40万卖出去,最后赚了50多万。

   2009年4月1日,合武铁路正式营运,金寨首次通了火车。从此,金寨50分钟便可到合肥,而此前坐客运汽车需要在山路上颠簸两三个小时。

   黄守银把原先设在梅山镇船冲街道的茶叶加工作坊重新装潢,翻新成了店面,挂出了茶庄的牌子。

   因为茶庄处在从金寨火车站到新老梅山县城和天堂寨等旅游景点的必经之路上,2009年一年下来,黄守银发现,光零售散茶,这一年就赚了不少。

   这一年金寨县经济也一路飘红,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3%,达到3.1亿元。全县接待各类游客92万人次,同比增长42%,旅游综合收入达5亿元。

   通了高铁之后,黄遵佳在金寨、合肥两地跑得更频繁,一边打理合肥的饭店,一边也关注着家乡金寨的商机。

   紧接着火车畅通之后,2011年1月,取道金寨的六武高速公路也全线贯通。

   两路的开通,家乡经济发展的迅猛态势让黄遵佳开始认真考虑将发展重心转回金寨。

   他决定跟着父亲做茶叶生意。

   黄守银希望儿子能真正把茶叶生意不仅做大,而且做强,“要有自己的品牌”。

   他一再感慨,虽然自己茶销量多,但是因为没有打出自己的品牌,不仅赚钱少,而且是“为他人作嫁衣”。自己两百元一斤卖给一些知名茶厂的精制成品茶,茶厂将其做个包装,再拿出去卖时,价格成了八百多,直接翻了三四倍。

   黄遵佳决定走品牌路线。不仅在当地的响洪甸水库里面的岛上弄了一大片茶园,他还花重金设计产品包装,做电子商务。“一代一代就这么过来了。”黄守银无限感慨。

   无论如何,这个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有力一笔的“将军县”,光芒依旧闪烁,将军们的故事,延绵流长。

   在他眼里,现在的岛是以前的山,水面下则是昔日家乡曾经绵延千年的人文繁华。“回不去了啊,不过向前看,也很美。”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