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奶牛不行,三聚氰胺来凑?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28日 02:39  北京晨报

  每天,周同学在这里“非常道”,对非常的财经话题,用非常的财经逻辑,发发议论,讲讲道理,也邀请您来http://weibo.com/1496826821分享嬉笑怒骂。

  【新闻背景】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内在原因就在于我们牛奶检测标准中的蛋白质含量定得太高,导致农户为达标而千方百计提高蛋白质含量,由此导致了三聚氰胺等物品的添加。我国有13亿人要喝奶,也不可能都进口——就算把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奶牛全都买回来,也满足不了我们的需求。为防止国产奶中被添入各种物质,就得降低标准。”

  ——内蒙古奶协常务理事金海

  乳业新国标引发的争论已经发酵了两个星期,“力挺派”和“反对派”已隔空交手了好几个回合,不过归结到某些协会那里,又成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辩论会,这显然有悖辩论的初衷:大家是想解决乳业中存在的问题,而不是闲极无聊的炒作。不过,这几日的辩论却渐入高潮,“力挺派”抛出了杀手锏,不仅绑架了奶农、奶牛,甚至连三聚氰胺都不放过!

  一场有关行业标准的严肃讨论,就这么被带进了陷阱,而令人笑掉大牙的是,各方还煞有介事的在这个陷阱里开会讨论如何应对金海先生抛出的杀手锏,丝毫没有意识到,这个杀手锏从逻辑到事实都是错的。

  如果按金海先生有关“因为蛋白标准太高农户就不得不加三聚氰胺”的逻辑来推,中国所有的食品安全问题都是标准太高的问题,而只要将行业安全标准降到足够低,任何行业的食品都是安全的,这也就从根本上解决了食品安全问题!

  但是关键问题在于,国内乳企、乳品出不出现问题,与国内乳业市场和谐生长完全是两回事儿。这就要回到市场经济的核心原则上:标准之所以存在,根源在于建立各个市场主体之间的互信,进而降低交易成本,保证市场良性运行。如果从一开始就脱离了这个原则,标准的存在就变得毫无意义,更别说实现一些企业和行业协会负责人所期盼的“促进乳企做大做强”的目标。

  事实上,除了逻辑错误,金海先生还刻意回避了“三聚氰胺事件”中的另一个主凶:给牛奶加水。无数的媒体采访记录都显示,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前,为了增加收益,从农户到奶站再到企业,给牛奶兑水已成了常态,兑水之后蛋白质必然不达标,由此才导致添加三聚氰胺的问题。

  说到底,乳业标准的论战愈演愈烈,这是个好事情,毕竟真理越辩越明,但是如果脱离了基础事实“睁着眼睛说瞎话”,那还是不要辩论的好,因为说得越多,对消费者信心消耗的就越多,现实情况是,国内消费者对国内乳品行业已经没多少信心了,再这么折腾下去,谁能得利?

  ●周治宏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