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本报记者 尚启庄 莫非 见习记者 陈虎
2008年到2011年,短短3年,浙江中小企业从走出困境到再次陷入。过山车般的轨迹,承载了太多的悲喜。
6月14日,央行宣布,从6月20日起第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而此前年内的第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使得全年累计冻结资金已超万亿。这让中小企业融资显得更为艰难。
多方因素冲击中小企业
记者近日采访中小企业较多的江浙地区民间借贷市场发现,银行资金收紧的背景下,民间借贷市场利率节节升高。温州市人民银行监测显示,一季度温州民间借贷综合利率单季上涨11.91%,比2010年第四季度涨幅高8个百分点。企业融资成本上升幅度明显加快。
根据温州市经贸委的调查显示,今年一季度当地中小企业普遍感觉生存状况严峻,最突出的是企业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明显提高,以往贷款满足程度较高的亿元以上规模企业中,49.2%的企业已开始感觉资金面吃紧。
“虽然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洗礼,但此次金融政策调控下,中小企业像是断奶的孩子显得烦躁和恐慌。”在温州乐清市从事服务业的千万家实业公司企业主林彬这样告诉记者,尽管银监会近日印发《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但还没有可以实施的细节,其效果短期内难以显现。
有着这样困境的吴凯抱怨自己的公司贷不到款了。作为温州一家制造加工企业的老总,吴凯一直在关注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新闻,吴凯坦言,部分企业可能因此而“断粮”,即使能够获得贷款,在数量上也难以满足需求。吴凯说,贷款难度加大后,企业流动资金减少,直接影响到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投入和对生产设备的改造。
记者在温州了解到,老三旗、波特曼、江南皮革等3家老牌企业因遭遇资金链断裂而接连破产或倒闭。在永嘉县黄田镇,近一个月有100多家企业关闭。
中小企业生存现状恶化
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认为:资金问题是中小企业面临的最大压力,因为资金困难可能是瞬间致命的。
业内人士分析,银行“收紧银根”后,信贷资源的稀缺迫使众多中小企业不得不转向民间借贷资金,而由此推升的民间借贷利率使得中小企业资金链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融资成本的上升,让本来就承受多重压力的中小企业,更加喘不过气来。对眼下中小企业的生存现状,周德文忧心忡忡。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体制障碍
目前,中小企业融资是世界性难题,与大企业相比融资成本的巨大差距使得该问题在中国难上加难。一旦资金成为市场紧缺品,中小企业会被首先“调控出局”。
徐策认为,从两次“困境”综合起来看,造成中小企业当前经营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外部原因是政府部门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银行体制政策上的失衡直接影响银行贷款与直接融资的渠道;内部原因是中小企业自身创新能力、人力资本等方面的竞争力不强,这也使得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渠道不畅。
记者了解到,在现行体制下,银行从评级标准、风险分类、抵押条件、收费标准等均较少考虑中小企业及其融资特点。有银行业内人士分析,中小企业信用缺失,诚信系统不完善,容易产生拖欠和不还贷等问题,也是银行不愿放贷中小企业的另一个原因。
此外信用担保等中介机构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滞后,缺乏统一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体系,这也阻碍了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发展。
专家表示,从根本上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状况,需在政府政策、金融制度、企业三方形成合力。同时中小企业要加快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和债券市场,综合采取上市、股权、债权、产权交易、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等直接融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