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长江流域旱涝急转 三峡再惹争议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17日 19:01  中国联合商报

  ■CUBN记者 郭安丽 北京报道

  几天前,长江中下游湖北、江西、湖南、安徽、江苏5省还饱受干旱之苦,数百万人饮水困难,守着大江大湖却无水解渴,一时间三峡工程被指是“罪魁祸首”。可是几天后,风云突变,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雨倾盆,上百万人遭遇洪灾,农田受淹,房屋倒塌,建设之初号称能防御百年一遇,甚至千年一遇洪水的三峡工程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

  不少言论把矛头直指三峡工程改变长江流域气候大环境,致使“旱季蓄水、涝季泄洪”,旱涝频繁。三峡工程,仿佛是万能的“挡箭牌”,不管长江流域是干旱还是洪涝,总是被第一时间提及,并警示“后三峡时代”我国水电建设困局。

  “干旱、洪涝与三峡没关系”

  三峡与干旱、洪涝有没有关系?

  “我可以很明确地说,三峡与干旱、洪涝没有关系。干旱就是因为不下雨,这次干旱肯定是天灾。其实三峡就是一个河里的一个大坝,它的存在肯定是有利有弊,但总体看是利大于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光谦在6月3日中科院举行的“科学看待气候与水电发展媒体座谈会”上向《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表示,所有的问题都是两难问题,长江流域抗旱、防洪单靠三峡还不够。

  日前,环保部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针对三峡大坝的质疑进行回应,称持续少雨是致使干旱的主要原因。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也表示,今年主要是特殊少雨年份,所带来的气象干旱与三峡无关。长江水利委员会防汛办副巡视员王井泉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旱涝急转并不是三峡工程惹的祸。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性天气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王东海在上述座谈会上向《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表示,干旱、洪涝涉及一个水系平衡的问题,也是一个能量问题,长江流域降水偏少或偏多是一个天气现象。

  “干旱是自然常态,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之下,天气和气候有可能被改变。很多人说三峡影响很大,而我不认为某种小的因素会有这么大的影响。”王东海告诉本报记者,2009年底到2010年西南干旱,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北方干旱,今年春天长江中下游干旱都是整体环境在变化,不是某一个因子造成的。

  王东海向本报记者预计,长江中下游旱完后很有可能还得涝,“大家都在提旱,不敢提涝。但短时强降雨,几个小时就可以下一两百毫米”。果不然,几天之后,长江中下游洪水袭来。

  针对有人提出三峡工程“防洪可‘百年一遇’和‘千年一遇’时间差异”问题。王光歉向本报记者表示,三峡工程的防洪能力主要是防荆江地区的洪水灾害,防洪标准从百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是需要配合荆江分洪区的使用以及相关的配套措施,配套措施不同,防洪时间也不相同。

  三峡工程首害生态

  “要了解三峡工程这个综合性水利工程,就得明白它究竟是什么?带来了什么?”王光谦向本报记者表示,三峡工程至少带来了防洪、航运、发电、调水四大好处,支撑国民经济的发展;当然不可否认的三峡工程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弊端,但目前总体看是利大于弊。

  说到三峡工程带来弊端,王光谦首先想到的就是130万移民,并给三峡工程移民和拆迁移民的处理打分“不及格”。三峡移民生活环境没有改善,脱贫没有希望,这个影响不是两三天的事。

  “为了保证三峡工程的建设,工程移民是必须的。但就工程移民和拆迁移民关系来说,我们国家大部分没有处理好,如果让我打分,应该是不及格。”王光谦告诉记者,三峡移民一部分移走了,但很多人不愿意背井离乡,人太多没法安置,只能往山顶上放,本来山就陡,这样就极易发生地质灾害问题。

  三峡工程的第二大弊端就是生态环境的破坏。“原来三峡工程设计规划的时候,并没有把生态功能考虑进去,长江流域鱼类物种加速消失,水土流失严重。”王光谦向本报记者表示,三峡拆迁移民为了生存,不得以向山上迁移,毁林开荒,破坏植被,水土流失严重。20年前,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概念几乎是零,十几年前才慢慢认识到生态功能的重要性。

  第三个弊端,王光谦认为是三峡大坝建成后,大的洪峰经过,带来泥沙冲刷,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第四个问题就是地质灾害。王光歉告诉本报记者,由于三峡水库水位攀升,快速升降,加上这个地方本来就是地质灾害多发区,滑坡很多,水坝再一泡,就容易坍塌,一些地区泥石流频发。

  关于地质灾害,王光谦认为,三峡工程会引发低震级地震,“工程建成后,地震增加了很多,最大震级是6.4级”。早在2007年4月,中科院长江水利委就发布了《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报告显示,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以来,三峡地区微震活动频率明显增加,塌岸和局部滑移会危及部分居民点的安全。报告统计,库区共有各类崩塌、滑坡体4719处,其中627处受水库蓄水影响,863处在移民迁建区。

  警示“后三峡时代”水电开发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三峡负面影响将会不断地浮出水面。王光谦认为,针对三峡工程,现在需要做的是如何应对“后三峡时代”的生态和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力争让三峡工程的效能最大限度发挥的同时,将负面影响降到最小。

  胡锦涛主席在2009年9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承诺,到2020年,中国的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要占到15%左右。要实现这个目标,任务十分艰巨,而中国的水电便寄予后望,承担着最大的份额。可以预见,未来我国将还会有大批水电工程要上马。

  王光谦向本报记者表示,中国总体水资源还是多的,长江水在三峡地区就有6000亿方,出海处有5000亿方,但需要改变的是目前小水电遍地开花、不顾地质条件无序开发的混乱状态。

  “长江要走出一条路,旱的时候水库往下放水,把发电放在次要的地位。通过科学标准,几十个水库统一调度起来,是可以控制、改变现有局面,把负面影响减至最低点。”王光谦向本报记者说,现阶段兴修水利工程时,要充分考虑库区生态环境的最坏状况,改变移民安置过于集中可能导致的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问题,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确保移民安全和生活水平。

  三峡集团董事长曹广晶认为,开发水电,关键是规划的时候,既要考虑到发电(小水电不存在防洪问题),又要考虑到生态,把这个协调起来。在水电开发的时候,不要单纯追求把所有水头、落差都利用尽,把生态和其他方面结合一下。水电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但不能过度用。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