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旱涝急转”有其客观的必然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15日 00:57  第一财经日报

  专访中国水科院防洪抗旱减灾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吴玉成

  “旱涝急转”有其客观的必然

  章轲

  “极端气候异常是严重干旱灾害的主导原因,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尤其是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则加重了干旱灾害程度。”14日,中国水科院防洪抗旱减灾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吴玉成对《第一财经日报》说。

  吴玉成说,长江中下游出现的“旱涝急转”态势,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客观解读这一现象,不论是对于做好防洪抗旱减灾工作本身,还是使全社会理性认识这一现象都十分必要。”

  两种因素叠加

  第一财经日报:最近长江中下游5省遭遇的严重干旱灾害和“旱涝急转”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吴玉成:今年1~5月期间,长江中下游大多数省份的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三成至八成。这一期间多数省份的平均降水量为近50年来同期最少,致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5省遭受了严重的干旱灾害。干旱灾害历时之长、范围之广、程度之重是近50年来少见的。

  就本次严重干旱灾害的成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人认为,极端气候异常是本次严重干旱灾害的主导原因,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尤其是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则加重了干旱灾害程度。

  日报:能否具体分析一下极端气候异常是如何导致严重干旱的?

  吴玉成:1~5月长江中下游范围广、历时长、程度重的降水偏少是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极端气候异常的结果,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是,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最直接的后果之一是降水极端事件多发,这种极端主要体现为降水异常偏多或偏少、降水覆盖范围及降水异常偏多或偏少等方面,不排除本次长江中下游的极端干旱事件是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一个随机事件。二是,长江流域中下游是我国季风气候区的中心地带,其降水主要受季风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演进影响,这一区域降水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年际变化的不确定。今年1~5期间,虽然冷空气频繁,但由于暖湿气流始终不强盛,不利于形成降雨。此外,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往年相比也偏东偏弱,太平洋水汽难以向长江中下游地区输送,从而造成了该地区降水普遍异常偏少。

  日报:人为的因素又是怎样加重干旱灾害程度呢?

  吴玉成:干旱灾害是自然气候变异与人类活动相互矛盾作用的结果。可以说,假如长江流域不是人类社会经济的活跃地带,干旱灾害及影响显然不会这么严重。然而,事实上,长江流域中下游不仅是我国三大粮食主产区之一,还是我国社会经济的精华区域,干旱敏感性或者说干旱灾害脆弱性更强。

  适度的干旱灾害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必然要付出的代价,而人类某些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将会加重干旱灾害,使这种代价增大。诸如植被破坏、过度围湖造田以及污水处理不当等都会加重干旱灾害的严重程度,同时,许多地区水利基础设施特别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滞后也会加重干旱灾害的严重程度。

  客观的必然

  日报:你怎么看待长江中下游地区目前的“旱涝急转”现象?

  吴玉成:其实,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旱涝急转”并未超出预期范围。长江中下游地区在经历了历时数个月的干旱之后,自6月上旬以来,先后有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份正在遭受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

  应该说,这并未超出预期,早在5月下旬,国家防总及气象部门就已作出警示,谨防长江中下游旱区的“旱涝急转”。

  我认为,对长江中下游的“旱涝急转”需要给予客观的认识。长江流域中下游遭受长达数个月的干旱实属极端事件,而“旱涝急转”却有其客观的必然。首先,进入6月,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增多包括降水次数增多和降水量增大基本属于正常。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是6月中旬入梅,在梅雨期里会表现出多次暴雨过程,并带来大量的雨水;其次,尽管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已基本构建成形,但要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还有大量需要完善和加强的工作亟待完成。

  日报:下一步如何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吴玉成:做好防洪抗旱减灾是复杂的系统工作,需要全面、系统、客观并统筹考虑建设完善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而且需要依据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和完善。

  我认为长江中下游地区需从三个方面做好防洪抗旱减灾工作:

  首先需要社会全体成员客观认识水旱灾害。通常讲,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我国水资源丰富地区,但并不意味着不会发生干旱,尤其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和人类社会水资源短缺的现在与未来,对水旱灾害的发生及其不确定性必须给予足够的认识,才能使防洪抗旱减灾工作更加主动和科学。

  其次,人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适当约束自己有助于减轻水旱灾害。长江中下游地区诸如植被的人为破坏以及过度围湖造田等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具有加重干旱灾害的作用,对此人们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最后,在完善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尚未建立之前,应有的放矢地尽早解决好防汛抗旱减灾中的突出问题,如解决农业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及抗旱备用水源建设缺失等突出问题,这样洪水和干旱灾害的损失及影响将会明显得到减轻。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