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保障房建设遇阻仍须迎难而上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10日 01:32  第一财经日报

  保障房的建设正在遭遇不小的难题。其中,建设资金以及一些工程的质量难以得到保障的情况,较为突出。新华社近日的报道表明,不少地方保障房的开工率很不乐观,不到三成。

  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保障房的建设成效关乎整个楼市调控的未来,也是解决“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房地产市场问题的必要路径。现在看起来,即便政府下了相当的力气,很多事情也未必能够遂人心愿。

  其实,这半年来,围绕着保障房的建设,不时可以听到叫苦之声。按照规划,今年要开工建设的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共1000万套,整个“十二五”期间计划建设3600万套。如此大规模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对于许多地方政府而言,压力确实很大。

  在这个半年当中,有关保障房质量“注水”的消息也不时见诸媒体。一些地方保障房项目接连被曝质量缺陷和配套难到位的情况,有人甚至戏称,保障房正在沦落到“低保障”的状态中。

  某种意义上,保障房建设颇有些进退维谷的意味。这个时候,也出现了一些“泼冷水”的声音,有人认为保障房注定是难以完成的任务。激进者则直接质疑保障房建设本身,指责政府主导保障房建设背离了市场规律。

  显然,保障房建设到了一个重要的时点。在目前的背景下,我们认为,既要理性看清当下保障房建设的实际困难,不回避,认真求解,也要坚持既定方向,通过做好各项工作努力去实现目标,而不是方向上游移不定。商品房的发展主要依赖市场自身作用,保障性住房必须依靠政府的担当,这应仍是主流的意见。

  新华社的上述调查指出,目前保障房开工率不高,既是项目进程自身规律使然,也与融资困难等因素有关。确实如此。撇开工程规律不谈,关键的阻力是在资金上。其实,保障房的建设资金难题,并非今日才暴露出来。年初保障房的建设规划公布之时,人们就已经清楚地看到了资金的压力。

  当下一些地方债务问题严重,地方财政支出压力不小,都是实情。而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又是已经立下“军令状”的死任务,也就意味着必须在保障房的建设上再添大手笔投入,地方财政因此有可能不堪负担。在一些地方,如果只是执行土地出让净收益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比例不低于10%的规定,资金缺口断不会小。

  与此同时,需要借助社会力量筹集的建设资金,难度则会更大。鉴于保障性住房投资回报率的特性,社会资金参与投资积极性不高。资金来源的匮乏与住房保障庞大建设计划所需的巨额建设资金之间的矛盾,现实地摆在眼前。当前一些地方保障房的开工率不乐观,正是这个背景下的产物。

  资金的瓶颈困扰着保障房建设,并形成一个两难问题。如果建设资金过多依赖于商业贷款,在信贷紧缩阶段,资金显然很难得到保证。若是依赖行政性的手段,以政治性任务来做要求,则又偏离市场化取向。因此,建设资金的筹集,只能继续通过多渠道筹措,在困难中继续探索。

  应该说,包括房地产信托试点、吸引保险资金入市,以及发行地方国债等支持保障房建设的办法,均可值得尝试。保障房建设当然不能将重心都押在商业银行贷款上。但必须确定的是,面对困难,应是努力寻求解决,而不是逃避困难。

  事实上,导致目前保障房建设受到批评的,并不全因资金问题。一些保障房工程的建设质量低下,社会反响非常不好。民生工程不顾民生实际需要,硬是“注水”(如用“瘦身钢筋”),或故意建在相当偏远的郊区,供给与需求之间不相匹配,使得一些完工项目被民众冷落,造成不小的浪费。一边是资金短缺,一边却是制造新的浪费,确实没有比这样的事情更让人生气的了!

  应该承认,没有一项重大公共政策能够完美无缺,能够取悦于各个主体。就保障房的建设来说,作为一个系统性工程,其难点不只在资金紧张方面,包括工程质量、土地供给,以及建成后的分配供应等诸多方面,均有考验。在开工率并不乐观的情况下,当前需要强调的,还应是迎难而上,努力突破瓶颈。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