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小林
本报记者6月7日获悉,为推动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一改国资独占鳌头局面,上海市开始在全市18个区县猛推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覆盖近34万家中小企业。
而从6月起,《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亦正式实施,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紧接着,在敏感的财税问题上,上海市国税局和地税局,紧急联手“研究减轻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上海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尤其是新兴产业的推进上,上海市委、市政府开始全面部署,将大力鼓励民企进入这一领域。
民企将成主力军
在上海,民营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积极布局。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总工程师马静告诉记者,民企应该是新兴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但上海相对于周边城市,民企比例“现在看起来相对比较低”。
在马看来,上海对于民企日益重视,从而为民企的发展创造了合适的土壤。
对此,上海社科院一位专家就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做大做强,一定不能忽视民营企业的力量,而且,更要注重扶持民族企业在这一领域快速占领话语权。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的民企负责人也特别提出希望地方政府能加大对民企的重视力度。
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是,目前,在上海的新兴产业中,国企仍然占据较重要的位置,比如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等基本都是国企的天下。在鼓励民企进入新兴产业方面,上海做得还明显不够。
“9+5”格局成型
上海重视新兴产业,有着更为深远的考量。
马静透露,除了原来布局的9大新兴产业外,上海还将发展智能电网、物联网、云计算、节能环保、民用航天等5大新兴产业。
这就意味着上海方面将重点发展14大新兴产业,其中,节能环保、民用航天两大新兴产业的实施方案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之中。
“上海与国家战略要求有机结合,做到‘主动有为、有舍有取’”,马静表示,这在外界看来,上海抛弃了当初可能的“贪大求全”的布局策略。
按照上海方面的规划,“十二五”末新兴产业产值将是“十一五”末的一倍。
而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上海资本市场和民营企业的主攻方向。
一位民企老总认为,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特征。
上述企业老总认为每个城市都有自己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不应一哄而上,其因此非常赞赏上海的有取又舍的做法。
比如,苏锡常地区对于创意和先进制造业等产业非常重视,于是,上述企业老总就准备把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放在苏锡常地区,生产基地布局在长三角多个城市。他最近还专门组建了一个团队专门用于内容的制作。
资金瓶颈因素明显
不过,新兴产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却逐步暴露出来。
比如,新兴产业前期投入巨大,风险较高,资金从何而来?
一个逻辑链条是,要攻下“微笑曲线”的价值最高端,前期就需要大量的研发工作,但在这个阶段,地方政府和资本,都不太关注,设置的条条框框很多,导致民企非常吃力。
“很多民营企业,搞着搞着,可能就没有动力了,后期很难有发展空间,最终只能是卖股权,卖专利,从而失去话语权。”上述企业老总说。
“中国很多传统产业,都是从国外买技术、买专利,‘微笑曲线’价值最高端部分都被人家吃去了,我们就是给他们打工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决不能重蹈覆辙”。
上海方面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上海方面已经成立了5个创业基金,1个12家企业设立的合作基金,重点投向新兴产业的早期和中期的项目。
不仅如此,上述《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还规定,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小企业的不低于三分之一;现有支持企业发展的相关专项资金要适当向中小企业倾斜,原则上不低于三分之一;加大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力度,专门设立中小企业供应商子库,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从中小企业采购并减免费用,对预算金额在200万元以下的应当从中小企业采购。
此外,诸如人才制约等要素亦日益凸显,这就需要上海着力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