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太湖:忧大旱加重蓝藻污染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02日 07:48  时代周报

  对太湖来说,干旱并不是太大的问题。但太湖的蓝藻只要冒了个小头,气氛就会紧张起来。

  本报记者 龙婧 实习生 路琳娜 发自江苏

  连通长江和太湖的望虞河承担着两大责任:防涝抗旱和治污。

  这条南起太湖沙墩口、北至长江边耿泾口、全长60.8米的河道,是“引江(长江)济太(湖)”工程调水河道,也是太湖主要泄河道之一。

  上世纪50年代,望虞河工程因抗击太湖洪水而生;而今,它更多的作用是引长江水稀释污染严重的太湖。

  太湖治理者对它寄予厚望,希望通过该工程实现对太湖的“以动治静、以清释污、以丰补枯、改善水质”;长江专家却对此表示悲观,因为除了长江中下游遭遇干旱,长江水本身也因江边企业的排污,氮磷含量早已严重超标。

  交换水体,事实上只是饮鸩止渴。

  饥渴的太湖

  5月30日,宜兴大浦港。

  湖边残留的水印表明,太湖水位至少已下降1米。“好多年都没见过这么低的水位了。”在太湖边打了近40年鱼的陆波感叹。

  今年长江中下游持续大旱,太湖迎来了1951年至今的最少降雨量,导致江苏大中小水库蓄水不足。去年10月中旬及当前的卫星遥感监测图的对比显示,太湖水面都在缩小,江苏省三湖一库蓄水是往年的68%。太湖每天补100多个流量,水位仍跌至历史最低;南京石臼湖原本碧波荡漾,如今湖底成为一片平地;而固城湖水体缩小及石臼湖大面积干涸,严重影响了蟹塘取水换水。

  但与干得见底的鄱阳湖、洞庭湖、巢湖等湖泊相比,太湖依然波光粼粼。

  陆波说,这个季节,湖里养的都是大闸蟹,大闸蟹需要的水深为1米,而目前正是太湖特产“三白”(白鱼、白虾、银鱼)的鱼苗投放阶段。至于农田,因为处于夏粮收获期,少雨适合收割。“只要不持续大旱,目前对我们影响不大。”

  “这得感谢‘引江济太’工程。”太湖流域办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员说,几个月前他们就打开了望虞河常熟水利枢纽,每天长江都以不低于1000万立方米的水量支援着太湖。

  5月31日,太湖流域管理办公室发布消息,截至早晨8时,通过望虞河引入太湖的长江水已达到11亿立方米;太湖水位保持在2.75米以上;太湖水质保持稳定,其中总磷、总氮平均浓度低于上年同期。

  上述不愿具名的工作人员说,由于水利工程持续调引长江水,流域大部分河网水位未出现持续下降。同时,由于2011年以来通过环太湖河道向杭嘉湖区增加供水近12亿立方米,有效维持了杭嘉湖地区河网水位,目前嘉兴、乌镇水位比典型枯水年(1967年、1971年、1978年)同期高0.30-0.50 米,流域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总体正常。

  蓝藻之患

  对太湖来说,干旱并不是太大的问题。属于网状河流,古称“震泽”的太湖自古以来就“惧涝不畏旱”。

  但太湖的蓝藻只要冒了个小头,气氛就会紧张起来。

  5月26-30日,短短4天里,中国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江苏省省长李学勇就先后抵达太湖,除了询问抗旱防涝外,还详细询问了太湖的水质问题。

  面积达2400平方公里的太湖目前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每天,它都会通过太浦闸向下游的黄浦江供水,是上海和苏锡常、杭嘉湖地区最重要的水源。

  同时,太湖也是苏州河的发源地。

  太湖流域交织的河网,也成为经济发展的动脉。目前,太湖流域以不到0.4%的土地面积、3%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13%的国内生产总值和19%的财政收入。毫不夸张地说,太湖就是上海和苏锡常、杭嘉湖7城市的“心脏”。

  但从上世纪80年代始,太湖这一心脏,开始遭受越来越多的污染。

  上世纪80年代开始,苏南地区经济开始腾飞,这片幅员36859平方公里、总人口近3900万的区域,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经济腾飞的荣光之下,则是太湖流域逐渐变差的水质。太湖流域管理局原总工程师黄宣伟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参加太湖治理,他回忆,从1987年开始,太湖流域每年排入江湖的污水达360亿吨,其中上海占1/2,80%未经处理。

  首先变差的是河道,根据太湖流域联合编制的水质评价,1983年流域内污染河道长度约占40 %,1996 年即升至86 %,成为各流域之最。

  湖泊有机物污染同样严重。如太湖,水面有机物污染从1987 年的1 %上升至最严重的1994 年的29.18 %,1993年后的太湖则全部富营养化。“这完全跟人类活动有关。”黄宣伟说。

  太湖治污

  1991年六七月份,经过连续两次长达10多天的暴雨后,太湖爆发了特大洪水。黄宣伟说,这是因为上世纪50-80年代,太湖大量围垦湖泊和河道而致。太湖流域被围垦的湖泊及河道共528平方千米,其中太湖被围160平方千米;减少湖泊及河道蓄水能力约8亿立方米, 其中太湖约3亿立方米。

  河道的破坏、蓄洪能力的减少,让太湖丧失了泄洪能力,整个湖西、太湖以北及以东一片汪洋。“由于未能形成河网,河道又堵死了,不能下泄,只能炸坝分流。”一位参加当年抗洪的水利人士回忆,他们当时打开了所有的下游出口,但远远不够,最后只能炸毁太浦河堵坝、红旗塘堵坝和在上世纪50年代修建的望虞河石坝。

  官方数据表明,当年的太湖水涨到了4.79米,造成直接损失110亿元。

  洪水过后,中国加快启动了第一期太湖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投资逾百亿元。1987年6月就已立项的这一工程,确定了十项治太骨干工程,其中江苏省建设任务共六项,分别是望虞河、太浦河、环太湖大堤、湖西引排、武澄锡引排和杭嘉湖北排通道工程,总投资达34亿元。

  太湖的污染问题,也被纳入太湖治理工程中。

  1998年,国家批准《太湖环境治理计划》。也就是这一年,国务院有关部委会同苏浙沪两省一市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水污染治理运动,其中规模最大的就是1998年底的“聚焦太湖零点达标”行动,并在1999年元旦钟声敲响之前宣布“基本实现阶段性的治理目标”。

  所谓“零点达标”,即在1998年底,太湖地区1035家重点污染企业—其中江苏省770家、浙江省257家、上海市18家,必须全部实现达标排放。1998年12月31日23时,国家环保总局无锡“聚焦太湖”指挥部一片灯火通明,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政府依次电告了治理最后完成情况和“零点行动”检查结果。

  1999年零点时刻敲响,“零点行动”以完满成功而收场。但事实上,在治理过程中,太湖及河道的水色,已从清澈见底,变成了浑浊的“酱油汤”。

  “20多年前,河里清得见底,河边长满了水草。”作为渔民的陆波亲历了这个过程,他说,那时他们在船上做饭都直接从河里舀水,但后来,河水开始变混,人碰上手就会发痒。

  跟水质变化相关的,是河边接连拔地而起的乡镇企业,发着恶臭的工业污水越来越频繁地通过管道,直排入河。

  人类活动对水质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我们以前还把粪便放进化粪池,作为肥料。后来就光用化肥了。”63岁的太湖农民汤林才说,但后来,他们发现,连地下水也不能喝了。

  “太湖河网纵横交错,大概每隔300米就有一条河。”著名环保专家、北京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介绍,太湖虽然面积很大,但水并不深,这样密如蛛网的河网,一条河受到污染,很容易沿河网蔓延开来。大量的污水沿着河网蔓延汇入太湖,太湖自然水质根本就无法清理。

  而太湖的另一特点是,水体交换缓慢。多次考察过太湖污染的长江水资源专家翁立达解释说,太湖的地理形状比较特殊,太湖位于流域中部.是冲积过程中受泥沙落淤规律形成的洼地蓄水湖泊,由于太湖来水的流域面积达15000平方公里,而进出水口只有219个,因此太湖换水周期比洞庭湖、鄱阳湖、洪泽湖三大淡水湖长得多,需要317天。

  “这种水体更换速度,碰上大规模工业污水只能被污染。”翁立达说。

  太湖变清:梦想与现实的差距

  在当年的太湖环境治理计划中,国家还提出了一个要求:2000年太湖水体变清。但很快,人们发现实践结果与计划有巨大差距。国外经验表明,解决湖泊含磷过高问题、使湖水变清,需耗时20-30 年。

  糟糕的还不止这一个。“太湖也开始缺水了。”据太湖流域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由于人烟稠密、工业增多、水质变差,太湖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就面临着缺水危机,在大旱年代,太湖缺水甚至高达120亿立方米。但这时的太湖,还必须肩负供应黄浦江的水源。

  水体严重污染、水资源极度匮乏,让太湖不得不求助原本跟其并无太多直接往来的长江。“其实在以前,太湖跟长江并没有太多联系。”翁立达说,虽然太湖水最终会通过黄浦江流入长江,但因太湖属于河网系统,供水和水体交换更多是靠四周交纵的河道。

  但现在,太湖不得不向长江水伸手。2001年开始,国家要求大力引长江水入太湖,在治污同时,通过“引江济太”改善水质。

  望虞河,成为“引江济太”的主要河道。望虞河开凿于公元前475年,由越大夫范蠡所建,南起太湖沙墩口,北至长江边的耿径口。千年时间流转,望虞河渐被堵塞,直至中华人民共和中国建国后才获重新疏浚。但在此前,它联通长江的作用,主要是向长江泄洪。

  “‘引江济太’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望虞河将长江水引入太湖,改善太湖水环境,由此带动其他水利工程的优化调度,加快水体流动,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缩短太湖换水周期,实现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翁立达解释说。

  但这仍然是一个不得已的选择。几年水质检测也证明,太湖水质依然在不断恶化。2005年,第一轮治理太湖结束,当年的媒体形容其为“久治而不决”,而当年参与治理的太湖管理局人士,也默认了这一形容:“各方利益和义务权衡是最大的难题,治理工程的标准提高一点,分水分钱的方案就要重来。”

  2005年,第二轮太湖治理开始。黄宣伟接受采访时说,第一轮太湖治理时,太湖的污染面积只有1%;但到了第二轮治理开始时,太湖的污染面积已超过80%。

  这并非是太湖管理局无能。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主要由苏浙沪三省(市)按块负责,缺乏一个流域的日常监督机构。《湖泊科学》杂志曾撰文分析,城市供水、排水、排污、水质的管理,分属城建、公用事业、环保等多个部门,在一个行政区域内,客观存在着“多头管水”的问题。最后的结果是“无人对水负责”。

  而太湖,很快报复了人类。2007年6月,太湖蓝藻大爆发,威胁到无锡自来水供应。据无锡市政府公布的统计数据,除锡东水厂外,其余占全市供水70%的水厂水质都被污染,影响了200万人口的生活饮用水。

  那是一段无锡人不愿回想的历史,几十厘米厚的蓝藻覆盖了所有水面,水龙头打开后淌出的是又黄又臭的水,居民们不得不购买矿泉水洗澡做饭。

  长江救不了太湖

  蓝藻危机后,江苏省级财政每年投入2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太湖治理。2008年5月,国务院又批准了《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为达成该方案提出的“2020年之前太湖水质从V 类提高到IV 类,部分水域III 类”的目标,中国计划总投资为1114.98 亿元。而据内部消息,真实投资总额可能超过2500亿元,仅江苏一省便将超过1000亿元。

  这是1949年后中国投资最大的环境治理工程。

  也正是在2008年,种了几十年地的汤林才有了新工作,每年6-10月,专事在大浦港太湖入口打捞蓝藻。汤林才说,尽管电视上一直在播太湖污染逐渐好转,但他并不这样认为。蓝藻最多的时候,他划船像在破冰,蓝藻厚得连一块砖头放在上面都沉不下去。

  渔民陆波则直言最近的水质更差了。他说,就在10天前,水里还飘着臭味,湖里的水草死了,河螺、河蚌也几乎绝迹,打鱼必须要到很远的湖面才能有所收获。

  “水质监测表明,今年太湖的水质并未好转。太湖的污染是过去30年积累起来的。即使现在把污染源都控制住了,但光是太湖湖底淤泥积累起来的污染物质逐渐释放,可能20年左右太湖都还将呈现污染严重的状态。”马军说,从统计数字看,一些污染指标有所下降,江苏省政府还是下了很大气力整治,但收效有限。

  “现在大家把希望寄托在引江济太工程上,长江水也靠不住了。”翁立达说,2007年蓝藻围攻无锡时,“引江济太工程”的确起了很大作用,这令很多人对引长江水挽救太湖寄予厚望。但事实上,由于望虞河的水只经过东面,最多带动太湖东面的水体交换。“以清释污”的期望则更是渺茫。翁立达说,据他们的监测,长江边各个企业的污水排放,氮、磷的成分已经相当高,自净能力有限。指望长江水稀释太湖的污水,基本不会有多大效果。

  “把长江当抽水马桶,是肯定不行的。”马军说,治理污染源和居民自己提高对太湖的保护意识,才是太湖的唯一出路。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