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5月PMI再次回落 保增长与控通胀面临两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02日 01:07  第一财经日报

  孟斯硕 聂伟柱

  PMI再降,经济放缓隐忧考验政策走向

  对于宏观调控正在步入“敏感期”的中国经济而言,来自学术界和市场的正反两方面声音正在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

  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6月1日发布的报告显示,5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2.0%,连续第二个月出现回落。

  这似乎契合了当前业内的一种担忧,即是否存在“超调”的问题。

  但另一点不容忽视的是,在长江中下游“大旱”等因素的影响下,5月CPI依然可能高企。

  物价正是左右下一步调控走向的一大关键。

  经济增长和控制通胀的关系应该如何平衡?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微博 专栏)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经济放缓一些,不但有利于抑通胀,更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

  事实上,多位专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当前还未到探讨“宏观调控是否应该转向”的时间点,保持货币政策紧缩力度仍然重要。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则建议,宏观调控有必要从此前考虑缓增长、控通胀转至更多考虑稳增长、控通胀,因此有必要在货币政策的调控力度和手段上进一步改善。

  经济增速小幅回落?

  52.0%,环比回落0.9个百分点,5月份PMI指数的下滑引发了市场对于当前经济走势的担忧。

  作为经济前瞻性指标,PMI从去年11月58.5%的高点开始下滑,除今年3月份短暂回升以外,持续小幅回落。

  “5月份PMI指数的走势与当前经济短期的走势基本一致,经济增速在小幅回落过程之中。”银河证券宏观经济分析师张新法告诉记者。

  他指出,目前我国企业的库存在较高位置,虽然从公布的数据来看,库存在逐渐减少,但预计“去库存化”这一过程将从二季度开始,持续3至4个月时间,意味着企业产能利用率会下降,工业增加值增速会回落。

  根据昨日公布的数据,5月份产成品库存指数回落到50%,显示出企业库存压力减轻,同时也会引发补库需求,为经济增长加注动力。

  另一方面,内需增长也呈现乏力状态。从4月份公布的进口数据来看,进口增速从3月的27.3%下降到21.8%;此外,新订单指数从去年12月份以来,除去今年3月份出现短暂回升以外,呈持续回落。5月份新订单指数为52.1%,比上月回落1.7个百分点。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指出,下一阶段应注意的第一个问题,即防止需求增长回落过快,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此前,包括高盛、瑞银证券在内的多家金融机构均下调了中国经济增速预期,其中,高盛将2011年中国GDP增幅预测从10%下调至9.4%。

  中金公司昨日发布报告指出,5月份PMI不但高于市场预期,且其下降幅度明显小于历史平均值(该指数公布6年以来,5月相对4月均有明显下降,平均降幅为3.0个百分点),说明总需求继续朝着宏观调控政策目标回落,但经济基本面依然良好,制造业仍维持扩张态势。

  值得注意的是,5月份购进价格指数连续第三个月下降,较4月份下跌5.9个百分点至60.3%。

  “购进价格指数的回落,说明工业上游领域的价格已经开始回落。主要是因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在回落,输入性通胀压力在减缓。这有利于缓解当前的通胀形势。”但张新法同时指出,由于CPI受食品价格的影响比较强,未来2到3个月,CPI再创新高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交银国际分析师李苗献亦指出,购进价格指数大幅下降与5月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有很大关系,但并不能认为输入性通胀压力就此缓解。

  抑通胀的第一要务

  一方面是食品价格推动“高烧”的物价,另一方面是经济小幅回调的可能性加大,这使得“防通胀”和“保增长”之间的关系更加微妙,同时,也引发市场对于“宏观调控过度调控”的争论。

  蔡进表示,PMI指数仍处于宏观调控目标范围内,经济增速虽然逐渐趋缓但无须担心经济“硬着陆”。

  “当前PMI值对应的经济增速在9%左右,留给宏观调控的空间已不多。”蔡进说。

  对于今年的GDP增速,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是8%左右。

  郭田勇表示,中国经济增长即使再放缓的话,8%肯定没有疑问。事实上,经济放缓一些,不但有利于抑制通胀,更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况且现在的通胀压力也比较大,特别是当前房地产调控尚未出现明显效果,如果货币政策方向调整,可能使房地产调控无功而返。

  今年以来,监管层以每月一次的频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截至目前,我国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水平已达到21%,处历史高位。

  “如果通胀压力不变,紧缩的货币政策这一方向不能松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王军说。

  他指出,短期经济有所回落,主要是由于前期我国主动宏观调控的结果,是平稳、健康的回落。

  “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仍应是抑通胀,目前还看不到要放松货币政策转变政策基调的必要。”王军认为,如果现在因为微观受到冲击,而转变了宏观政策基调,可能会使得物价更加难以控制。

  他认为,高物价压力会持续到三季度。“如果四季度物价开始回调,才可以说是到了讨论政策是否要转向的时间点。”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则告诉记者,当前货币政策应该保持上半年的稳健态势,货币政策的调整,要等到八九月份,看当时的经济指标再作考量。

  值得关注的是,央行在5月份向公开市场净投放资金已经超过2000亿元,这也是央行连续两个月向公开市场净投放资金。

  这看上去似乎与每月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甚至加息收紧流动性的做法相矛盾。

  对此,刘元春认为,央票的大规模投放,需要承担一定的对冲成本。短期利率没有调整,央行不愿意对央票利率进行调整,因此央票发行难度增大。加之近期大量央票到期,这是近几个月央票净投放的原因。

  刘元春认为,下一步央行要使货币政策更有力度,加息还是一个很重要的选择。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