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慧
今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大旱,令三峡大坝成为众矢之的。虽然气候专家表示,没有数据支持三峡工程与此次大旱存在因果关系,但围绕江湖的争论和博弈却由此展开。有媒体报道,鄱阳湖将在湖口建起2800米长的大坝,让湖水不再流入长江。而“违背自然规律而人为干预生态,无异于饮鸩止渴”。
围绕大坝的争论在国外也此起彼伏。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日前称,将在境内所有干流上修建大坝和水利项目,到2023年计划建造4000座大坝和水力发电站。200万人将被迁移。令环保人士担忧的是:盲目修建大坝和水力发电站可能对土耳其脆弱的生态平衡造成更大破坏,令土壤沙漠化更严重,并影响当地游牧民的生存状况。
“不可能百利无一弊”
当年建三峡大坝的初衷,是为了防洪和为农业提供灌溉用水。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流,历史上易发生水患。在20世纪的100年里,据中国官方统计,约有30万人死于长江水患。
中国科学院院士、三峡工程建设总指挥陆佑楣说:“往年长江流域、江汉平原洪灾不断,三峡工程蓄水之前几乎每一年湖南、湖北的军民都要加固大堤,每年都担心决堤。今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降雨量极度偏少造成干旱,要靠三峡水库来全部解决下游缺水问题,是不现实的。三峡在论证的时候首要考虑防洪功能,没要求参与抗旱。”
“大坝作为修建于河道上的战略性控制工程,不可能有百利而无一弊。总结建国60年来的水利水电建设经验教训,水库诱发地震和地质灾害、泥沙淤积、水库对河道,特别是支流水质的影响、对水生生物种群和数量的影响、大坝安全、工程移民等因素使得水库和大坝建设饱受争议。”国际大坝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副院长贾金生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贾金生称,大坝提供了农业灌溉用水和水力发电。2009年华中地区出现特大旱情,从小浪底水库紧急调度2亿立方米的水,使河南、山东的春粮获得创纪录的高产。三峡工程每年的发电量是800亿千瓦,相当于北京市全年的用电量。建设三峡的水电队伍已抵达金沙江,修建溪洛渡、向家坝两座水电站,它们的装机容量加起来,又是一座三峡。
“水库大坝建设对国家发展有重要意义,但必须重视其建设带来的环境和社会问题。”贾金生说,无论是“反坝主义者”,还是“建坝主义者”,只要遵循科学的发展观,实事求是开展调查和研究,可以找到共同语言。但那种罗织、放大、编造大坝的缺点,再予以夸大的做法不可取。
对河流生态的破坏
河流维系着生命,也带来死亡。因地震、火山、泥石流等形成的堰塞体和湖泊,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大坝和水库”,而人类筑坝,是为了抵御洪水侵袭和灌溉取水。后来,水库和大坝还产生改善航运、养鱼、发电等多种效益。
据国际大坝委员会估计,世界上的河流被4万多座大坝截断,中国是建坝最多的国家,目前约有1.9万座。美国居第二,约有5500座大坝。
大坝对生态和气候有哪些影响?美国P·麦卡利编著的《大坝经济学》一书认为:有的大坝为人类造福,有的却彻底破坏周边环境,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造成极大的威胁。
大坝对环境的影响有两类,一种是大坝施工所固有的,另一类是每个大坝的特殊运作模式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是可能破坏河流生态系统,隔离生活在大坝上游与下游的物种,阻止它们迁移和运动。至今,还没有人想出办法来准确评估大坝以及河流转向对河流生态系统的破坏性影响在全球的程度。
影响下游的人们
1992年,塞内加尔河谷的农民协会宣言这样写道:“留在村里的人,尽管终日劳作,收成却很少,鱼虾不见了,土壤变得枯竭了,对河流的开发使我们生活变得无望。”居住在下游的人们承受着大坝的长期影响,在非洲,每年的洪水没有了,使得冲积平原上传统的耕作、捕鱼、牧业受到严重的影响。
尼日利亚的卡因吉水坝导致4.4万人失去土地,但影响更多的是冲积平原上放牧和耕作的人们。1968年大坝建成后,冲积平原上山芋的产量下降10万吨,下游的渔产捕捞量下降了60%—70%。卡因吉大坝的初衷之一是控制尼日尔河的洪水,减轻季节性泛滥,以便为农业发展创造条件。巴西的图库鲁伊大坝,居住在大坝下的几百个岛屿约4万人只能忍受被水库污染的水源。
在过去的60年中,修建大坝逼迫数千万人离开家乡、失去土地,被迫迁出的人们仅能获得微不足道的补偿,很多曾经是自给自足的农民家庭沦落到只能依靠劳动力来维持生计。据保守估计,全世界水库移民数量应当在3000万人左右。
第一份有关地震活动增加与库容变化关系的详细研究,是20世纪40年代研究胡佛大坝的报告。时至今日,超过70个水坝证实了地震与水库运作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