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湖北:大旱暴露传统农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隐忧重重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01日 00:53  经济参考报

  由于接近7个月降水量持续偏少,已进入汛期的湖北遭遇到了50年来最严重旱情。高峰时该省17个市州中有16个市州、83个县市区出现秋、冬、春三季连旱,受旱农田面积达到1838.2万亩,约占耕地数的31%,农业直接经济损失已超过30亿元。有关专家和基层水利认为,气象干旱之所以能在我国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造成如此大的影响,既是受极端天气因素影响,也是农田水利建设长期滞后造成的恶果。

  “鱼米之乡”用水告急

  孝感是湖北旱情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记者赶到孝感市孝昌县花山村时恰逢消防车进村送水,村里的老人、妇女、孩子一个个挑着塑料桶排队接水。花山村党支部书记余春明说:“庄稼、牲畜用水顾不上了,得先保生活用水。好多居民一天一家人就用一盆水洗手,洗了米的水再洗碗,洗了碗的水再浇地或喂猪,再脏的水也舍不得泼掉。”

  据湖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介绍,持续干旱面前,湖北湖泊水体萎缩,洪湖、斧头湖、长湖等主要湖泊水体面积比历史同期少4成左右;为湖北提供丰富过境客水的长江、汉江,少见的持续偏枯;千余座水库低于“死水位”运行,有效蓄水基本用完,只有在确实急需供水时,才能靠泵站抽提水;被誉为“中国水塔”的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水位一度创出历史最低。

  在地下水资源最丰富的江汉平原腹地,全国粮食生产标兵县、湖北水稻生产第一大县监利各流域抗旱水源已全面告急。近10个乡镇已无外围水源,沿四湖总干渠的6个乡镇几天后也将无水可提。监利县农业部门获悉,全县急等用水的120万亩中稻,只移栽了22.54万亩,其余97.46万亩大田无水栽插,面临改种;因旱无法移栽的棉花面积14.52万亩。

  在汉江边上的郧县,境内汉江段受持续干旱的影响,大面积河床裸露,货船搁浅。

  在位于大别山区的黄冈市,全市中小河流有90条已经断流,387座水库不能放水,115座已经干涸,28万口塘堰中有近10万口已经没水了。

  在长江边的武汉市,农业部门评估为遭遇了60年来最大旱情,降水只有历年平均水平的三成左右。统计显示,旱情已导致全市一半以上在田农作物受灾,经济损失超过3亿元。

  湖北省农业厅副厅长徐能海说,目前受旱情影响最大的是中稻,截至目前,由于持续无水,中稻栽插进度明显偏慢,只有两成多的中稻栽到田里,这些秧苗能不能存活,还要看降水情况。

  人为因素加剧干旱成灾

  有关专家介绍,干旱首先是一个气候现象,是否造成灾情还是看当地的地理条件。长江水利委员会的一些专家说,湖北的干旱与我国西北旱区不一样。从先天条件看,湖北省水资源丰富,河湖密布,本不应发生这么大的灾情。到5月上旬,该省墒情还只是中度缺墒,因为一些人为因素使优越的自然条件抵御不了旱灾。

  湖北省气象局武汉区域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刘可群说,气候条件是客观原因,农田水利设施老化以及调水中存在的利益纠葛使干旱由气候现象转化为生产、生活灾害。记者看到,目前农业生产中许多灌溉设施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设计标准本来就很低,再加上运行近半个世纪后,损毁严重,功能无法正常发挥,抽、排、蓄都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孝昌县水务局副局长付意芳介绍,抗旱主要靠小农田水利工程,但这些都是修于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当时出现这个旱情孝昌还不会出现这么大的农业灾害,现在有水无泵,有泵无渠,有渠不通,当家塘也是多年未修。再加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都出去了,家里也无人抗旱。

  他说,比如花山村原来有水源,大悟水库的水能通过渠道送到这里。前几年,不远处修采石场将渠道挖断了,至此只要稍微干旱,花山村就会出现人畜饮水困难。

  夏店镇蔡畈村茶叶因干旱减产一半以上,有20多亩茶园的茶农李秀玉说,过去这里也旱涝保收,彭店水库有渠道通向这里,这几年年久失修,渠道都淤塞了,还有人在渠道上盖房子,遇到这种大旱,有渠道也引不了水。

  与此同时,一些地方小水电站快速发展,在干旱期间成为抗旱“拦路虎”。在湖北,许多主要河流及其支流均建有电站,被人形象地描述为“库连库,湖连湖”,干旱季节恰好电站大量拦蓄水发电之时,由于电站管理权归属不同,利益不同,调度困难,制约了抗旱工作。

  提高水利基建标准打造专业抗旱队伍

  专家和基层官员认为,湖北的这场大旱暴露了不少农田水利建设的薄弱环节,结合当前的农村现状以及发生日趋频繁的极端天气,有关部门应该厘清思路,着眼长远,提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标准,并打造一支高效的农业专业化抗旱队伍。

  农业气象专家湖北省气象局武汉区域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刘可群说,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降水分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虽然总降水量没有大的变化,但降水日数明显变少,这就意味着一方面发生灾害性强降水的概率在增大,另一方面干旱的时间延长的概率也在增大。这对我们的水利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能抵御区域性的突发性强降水,还要增强蓄水性水利工程建设,保证干旱时也能找到水源。

  他说,与此同时,随着当前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对抗旱专业化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目前留守农村的多是老人、妇女、儿童,挖沟挖渠、取水灌溉都缺少劳动力,昔日全民总动员、“千里百担一棵苗”的抗旱模式已成为历史,如今需要的是新设施、新技术、新的防汛抗旱管理体系,需要水利部门或农业部门抗灾服务专业化。

  与此同时,还有专家提醒本次大旱后南方也应该注意发展节水农业。长江水利委员会防灾减灾处处长黄奇认为,过去南方水多,农业生产用水都很粗放,节水意识和技术都不强,灌溉设施的修建标准都不高,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南方丰水区也要重新认识自身水资源变化,并采取相应措施变害为利,当务之急是加强水资源保护,改变对水资源粗放利用的现状,不能雨丰而忘旱,临旱再掘井。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