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小基金公司投研团队样本:东吴6人组王炯是核心 成长股是可复制模式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30日 05:21  理财周报

  理财周报记者 熊婷婷/文

  成立于2004年的东吴基金,的确有点“晚熟”。错过的2007和2009年,对东吴基金不能说没有影响。假设,业绩很好的2007年能配合一两只新产品,或者2008年业绩继续上升时市场环境不是那么震荡下行,2009年东吴基金能迅速转身,咬住业绩,东吴的成长步伐应该会再快些。直到2010年, 东吴基金终于迎来了业绩和规模的双双绝地反击。

  然后到了2011年,前半年的大蓝筹行情,又继续让东吴有点难受。今年的行情还剩一大半,面对空前复杂多变的市场特点,这匹黑马究竟会不会变成真正的白马呢?

  更深入的问题,如今的环境下,中小型基金公司可以走得通的商业模式应该是怎样的?东吴给出了一个方案。

   一切的重心,在于其投资团队。理财周报记者对整个团队的6位核心人物逐个进行了访问,他们是王炯、任壮、唐祝益、王少成、吴圣涛、朱昆鹏。

  投研核心王炯

  作为投资总监,王炯是东吴投研团队中毫无争议的核心。亦是东吴基金最为人所知的明星基金经理。她自东吴基金成立起便在东吴,当初第一只基金发行时,东吴全体员工总动员,就连如今的投资总监王炯,当初也曾亲自上阵喝酒。可以说,王炯见证了东吴基金的不断成熟。

  投资出身的总裁徐建平(微博)发掘了王炯的潜力,在徐建平看来,王炯很早就体现出思考问题深入,看问题有自己的见解等特点。于是王炯在东吴以研究员作为起点,到基金经理助理、基金经理、部门副总、投资副总监,2008年成为投资总监。四年时间,从研究员到业内明星基金经理,成为东吴的投资总监。

  如今,王炯在大消费领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用王少成的话来说,王炯在消费、成长股的选择上比较有经验,包括行业的周期判断,都是比较独到的。如果她看好一个消费股,基本上东吴其他基金经理都会比较重视,虽然不一定能认同。

  如今成为业内明星,业内人士认可其能力的同时,不少同行亦质疑“现在王炯是东吴的支柱,要是王炯走了怎么办?业内人才短缺,不少公司在找投资总监,挖角的肯定不少。”

  “投资总监不过是比较资深的基金经理而已,对我而言,不算什么。既然选择了东吴,就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促进公司的长远发展。现在,我希望自己能做好基金经理的有力的支持后盾。”王炯对记者强调说,她并没有什么控制欲,市场面前人人平等,没有权威,只有市场能验证对错,时间能验证判断。

  从去年开始,王炯已经有意识地淡化个人影响,更加鼓励投资团队百花齐放,作为投资总监,她更多的工作在于为团队争取政策、资源,负责人才引进,组织团队交流,为投资搭好平台。

  这也是2009年的错失带来的反思之一。如今谈及2009年整体业绩不佳,王炯坦言是由于在流动性推动的行情下,自己谨慎的风格相对保守,有些拘泥于从企业基本面出发。而且当时不论是基金产品,还是基金经理,相对都比较少,因此整个团队受她个人风格的影响较大。

  再加上大浪淘沙,2009年东吴旗下的基金经理一度曾只剩下王炯和任壮,痛定思痛,王炯决心再造投研团队,如今东吴的投资团队,便是成型于2009年。

  和她一起从困难时期一路走到现在的,便是如今东吴基金投资二号人物任壮。作为东吴投资团队的老成员,无论是徐建平或是王炯,都对任壮非常地器重。

  业绩、规模双管齐下的任壮

  任壮2007年加入东吴基金。加入东吴之前,他曾在银行工作数十年,不甘于接受一眼能看到十年后的生活,跳槽到卖方做研究员,主要研究银行及地产。和王炯一样,任壮的投资生涯也是从东吴开始的。

  所以当记者问他是否会跳槽的时候,他回答:“你没发现我每次工作经历都是在一个地方待很长时间吗?”

  任壮直言一开始是被徐建平吸引而来。“平心而论,我工作经历比较丰富,也接触过很多不同风格的领导,当时我选择来东吴,主要是十分认可东吴的管理风格和投研氛围,投资是很专业很特殊的行业,特别需要包容性。”任壮,正是一个快言快语的个性之人。

  这位豪爽的东北汉子始终坚守在东吴。坚守的原因是他相信两个人,一个还是徐建平,另外一个就是王炯。

  “这两个人在公司,能够对投研团队有比较好的支持,又能给整个团队一个宽松的范围。这是我最看重的。我以前给王炯当过助理。她是完全从业务、研究、投资的角度来看问题的,她不会因为你的观点和她不一致而鄙视你,所以说他们两个都是比较包容别人,比较认同你有不同的研究观点和风格,我就有自己的生存环境。”

  任壮的风格在东吴也算异类,由于在银行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在卖方又研究过银行、地产行业,所以他在周期股方面颇具心得。用徐建平的话说:“任壮涨得时候涨的快,市场普遍下跌时也会跌得稍微多一点,但是他能抓住每个上涨大周期,能为投资者赚到钱。”

  如今他是东吴基金旗下最受个人投资者欢迎的基金经理,其管理的基金产品东吴行业轮动规模从2009年年初的9亿左右,到如今最高的时候接近40个亿。

  这不是运气也不是偶然,这和他一直习惯比别人想多一点有关。

  “两只基金,一只涨的时候涨得多,但跌的时候也多,一只跌的时候跌得少,涨的时候也涨得少,你选哪只买?”这是他提出的问题。

  投资者买基金不是为了亏的少,而是为了赚的多。这是他最终得出的结论。而与之相关的心得,还包括:市场下跌的时候,跌得快,投资者不会赎回,只要他了解你,知道你涨起来涨得快,他反而会去抄底,但是如果市场涨的时候你涨得比别人慢,那么你最终的结果只有被赎回。

  “从去年开始到现在,整个基金行业面临着净赎回的市场环境。这种情况下能做到净申购的公司并不多,我认为基本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如华夏、嘉实等具有整体的实力、业绩及品牌的,另外一类就是尽管规模不大,但产品风格相对比较鲜明的。”

  2009年的纠结与转身,团队成形

  2009年,对王炯来说,既是最困难的时候,也是最关键的时候。说困难,是因为这一年里要重建团队,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还要带领团队成员之间互相磨合、适应;说关键,是因为尽管重建工作不容易,好在心血没有白费。

  如今的东吴投研团队,基本上成形于王炯2008年担任投资总监之后。“要像选股一样去选人”,是王炯组建团队时候的思路,她从知识结构、行业经验、性格品德、风险控制能力等各个方面进行考察,终于挑选培养成了今天的东吴投研团队。

  2008年11月,朱昆鹏由国金证券专户跳槽至东吴。朱昆鹏与王炯在2005年调研时相识,两个人在投资方面比较有共同语言,由此经常交流。但是挖朱昆鹏来东吴,两人整整谈了一年有余。那时的朱昆鹏,已经颇有名气,曾担任云南国际信托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其管理的中国龙进取在2007年曾取得184.72%的回报,这一业绩和同期的公募基金相比,仅次于华夏大盘、中邮核心优选和易方达深证100。因此,当时对朱昆鹏来说,跳槽到东吴基金这家小型基金公司,的确有比较大的机会成本,收入会减少,更不用说各种将来的不确定性。

  但凭着对王炯投资理念与为人风格的了解和认可,朱昆鹏最终来到了东吴基金。虽然投资大逻辑上朱昆鹏和王炯共识比较多,但是在具体操作上,朱昆鹏会比王炯更加灵活一点,会跟随市场去调整,而王炯,一旦看好便非常坚定。

  2009年,吴圣涛离开华富基金并加入东吴,王少成由信诚基金加入东吴。当时,吴圣涛已经有七年的投资经验,王少成也有着六年的投资经验。

  吴圣涛的投资理念在老东家华富基金的平台上面临了一些挑战,他更希望自己的投资理念能和产品有比较高的契合度,发挥自己选股方面的特色,在和徐建平、王炯聊过之后,双方一拍即合。

  吴圣涛换手率是东吴基金最低的,相对于王炯、朱昆鹏更加侧重医疗、消费行业不同,吴圣涛在行业配置方面更加均衡。但是在各行业内,他仍然坚持公司创造价值,注重长期投资。去年以来,吴圣涛的业绩波动率在东吴基金也是最低的。

  王少成亦和王炯早在2003、2004年间就已熟识,可以说他从一开始做投资就与王炯相识,并在共同沟通探讨中一路走来。之所以到东吴来,主要是在投资的思路想法互相已经非常认可,东吴投资文化比较宽松、自由,内部环境相对简单。而且只要做出成绩,上升路径比较明确。

  唐祝益在来东吴基金之前在海通工作了六年,做过策略研究,后来到海通资产管理部做投资,管过专户也管过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寻找成长性带来的超额收益是唐祝益一直坚持的投资方向,这一点与团队不谋而合,而宽松自由的投研环境,也是天秤座的唐祝益所向往的。

  多数基金公司普遍面临着人才流动较频繁的现状,然而自2009年团队重建之后东吴投资团队却一直很稳定。

  支撑其团队稳定性的,除了每个基金经理都对东吴宽容的投资文化的认可外,吴圣涛的一席话也非常客观地给出了稳定的理由:“基金经理看重的不仅是收入,更多地是希望能有一个好的平台,去管理实现一只在相对长时期内具有良好业绩的产品,去实践自己的投资理念和人生价值,获得市场对自己长期水平的认可和包容。”

  或者如任壮所说的,如今东吴基金正在上升通道上,对此,大家抱有憧憬。

  立足于可复制的成长股模式

  2009年,团队重建初步成型,观其基金经理投资风格,除任壮外管理的东吴行业轮动外,选择成长股,基本上是东吴投资团队的核心策略。

  这两者结合起来,东吴基金在2010年收获颇丰。尽管今年以来市场走出的是大蓝筹行情,公司业绩不算突出,对此,王炯认为,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和转型如何演绎,市场的确很难达到一致的预期,所以市场难以出现持续的强劲上升行情,而是呈现震荡和结构性特征。“对于市场和业绩的短期调整,我们并不畏惧”,王炯对此的看法平和而坚定。

  同时她补充道,未来市场可能是成长股和价值股交替上升,不可能什么机会都把握住,能够抓住成长股的机会的话,收益肯定也是很好的。

  更重要的是,在王炯看来,成长股投资是一个可复制的商业模式。

  “任何一种行为都有一个商业模式,投资也是一样,所以我们在意的是成功模式可不可以复制,在成长股的投资里面,我认为成长股的投资模式是可以复制的。股价上涨背后的逻辑是随着上市公司业绩,企业价值的增长,你的资产也随之增长,从而分享到所投资公司业绩高速增长带来的财富增值。所以我们比较立足于对行业内超预期公司的把握。而对系统风险的判断,可能在某段时间是对的,但是很难每次都对。”

  中长期来看,还是看好消费类和新兴产业的发展。经济结构调整的大方向应该不会改变,回调只是暂时的波折。成长股的成功模式可复制性比较强,是延续基金取得超额收益的重要来源,这是她一直坚持的。

  客观来讲,这也是基于东吴现有规模和平台最适合的商业模式。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