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卓铭
随着蜀中制药风波的出现,越来越来多人士开始怀疑现有招标方式对促进医改所产生的正效应
为了挽回停产事件给公司带来的负面影响,蜀中制药开始在全国组织促销活动。5月24日开始,河南部分经销商收到了蜀中制药的有奖销售通知,列明了“送红酒”、“送听读器”等字样。
但这些动作难挡市场倾颓之势,河南南阳经销商隆泰仁公司表示:“已经把蜀中制药的所有产品下架退货,包括西药品种。我们不再相信这家企业。”
曾几何时,蜀中制药是各地基本药物招标中的明星之一,尤其是最低价中标的“安徽模式”在全国推开之后,蜀中制药几乎在各地都有所斩获,所凭借的也就是其价格优势。公司董事长安好义被称为“普药狂人”,其基药领域“标王”的地位至今鲜有撼动者。但这一切,或许将随着一轮退货潮而成为过去。
更大的风暴还在后面。5月26日,国务院医改办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医改办主任孙志刚表示:“要完善中药的招标采购办法,完善中药质量评价及监管体系,防范企业恶性低价竞争,对基本药物招标的最高指导价要做及时调整。”
另类的蜀中
蜀中制药的药品售价尚不及其原料成本,一直在业界饱受非议,被同行视为异类
“会抢坐、会为排自助餐去加塞,不像是一个身家数十亿的老板。”采访过安好义的记者留下这样的印象。
在获得四川省药监局“已收回蜀中制药中药GMP证书”回复后的第一时间内,记者就接到电话,称“安好义只是一个农民企业家”,希望能大事化小。
不过,安本人却不乏商人般的精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安好义子承父业,开始在河南、河北等地从事药材生意。最初以囤积居奇起家,1988年后,开始踏足成都市场,从药材到化学药品,最终走向实业,并于1998年收购了现在的蜀中制药。
蜀中制药成立之初,就将定位放在基层市场上,以市场熟悉的普药为主,直接面向县级以下的终端。这一市场虽庞大,但分散,一般大型企业不愿意涉足,但蜀中制药坚持了下来,并在2000年就实现了销售过亿元。最高峰时,蜀中用于开拓基层市场的人员超过万人。
四川省药监局数据显示,蜀中在2010年销售收入已经突破25亿元。在四川广汉这样一个县级市,蜀中制药俨然是一个大企业,开出的工资也是当地较高的。公司门口的招聘栏上,对销售经理给出的薪酬是“2500+提成”,这在当地颇具竞争力。
研究过第三终端的业内专家说,要想进入第三终端,没有一点价格方面的优势是不可能成功的。而价格一直是蜀中制药的竞争利器,且低价策略并非从基本药物招标开始。资料显示,蜀中制药的板蓝根颗粒(10g×20)招标前在安徽太和县售价为1.84元,低于其2010年在安徽的中标价2.35元。
正因如此,蜀中制药一直在业界饱受非议,被同行视为异类。尽管所有主流企业都认为,蜀中制药的药品售价尚不及其原料成本,但由于所涉足市场不同,大型企业几乎放弃农村市场,所以多年来井水不犯河水。
在这个过程中,安好义也一直在打造企业形象,将低价归因于企业的“绿色高效生产法”。同时,安好义在四川、陕西等地大规模推进中药材种植基地,以充实公司的药材来源。
一切看似平常,尤其是2010年11月19日,国家发改委刚组织专家对蜀中制药的质量控制水平做出过正面评价。但蜀中制药还是出事了,正如很多企业质疑的那样,“长期低于成本价销售药品很不正常”。
事发之后,记者得知安好义出差,不在公司,也不接听手机。等待蜀中制药的会是什么样的命运,现在无人可知。
众矢之的
在现有招标模式下,基本药物已成为企业口中的鸡肋,而蜀中制药仅仅是现有招标模式背景下暴露出来的极端个案
5月23日,四川省药监局召开新闻发布会,试图为蜀中制药挽回一些颜面。发布会上,省药监局公布了蜀中制药违反GMP规定,“设备陈旧、车间墙面裂缝、生产记录不完整”等五项问题,并称“企业生产的中药产品暂未发现质量问题”。
这一提法被业界认为是“贻笑大方”。中国医药工业科研开发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表示:“如果一家美国企业的GMP认证被吊销了,FDA会证明它的产品是好的吗?”另有多位企业人士认为:“如果不符合GMP规定,还能生产出合格药品,那GMP证书岂不是废纸一张?”
多数业内人士认为蜀中制药使用了非药用原料的物质进行生产,才导致“生产记录不完整”、成本极低。神威药业董事长李振江测算,蜀中制药的复方丹参片成本仅为神威药业的1/4。石药集团董事长蔡东晨则称:“即使用土做原料,也做不出一毛钱一包的板蓝根来。”
很多企业开始钻研蜀中制药低价销售的秘诀,有企业出示给记者的检测结果显示:蜀中制药的复方丹参片存在明显可见的丹参木纤维等结构,怀疑可能直接将丹参打粉入药,跳过了所有制备过程。
基本药物的低价中标政策被认为是引发蜀中制药问题的诱因,“唯低价”的安徽模式令很多企业头疼不已。
蔡东晨透露:“行业协会曾联合递交内参给国务院,希望取消‘最低价中标’的提法,哪怕去掉一个‘最’字也可以。后来医改办批给发改委进行处理,发改委认为这一意见是利益集团的声音,不予采纳。”
在此前的2010年11月,国务院曾高度评价安徽模式“为全国医改闯出了一条新路子、提供了宝贵经验,值得全国其他省区市学习借鉴”,并表示“向全国推广”。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山东、甘肃、四川、云南、新疆等多个省区将“最低价中标”明确列入所在省的招标规则中。大批优质企业迫于成本压力退出招标,低价药品成为基药主流。浙江省医药行业协会统计,全国基本药物在10元以下的占74.5%
但这一表象并未能缓解看病贵的问题,基本药物采购量正在快速缩减。蔡东晨表示:“2010年全国采购基药430亿元,今年一季度已经同比下滑27.3%,按此推算全年采购额在350亿元左右,仅占全国药品销售额的8.7%。这点药,让企业免费送问题都不大。”
便宜的药却治不了病,是基药采购额萎缩的原因之一。据本报记者了解,药效不足被认为是药品价格低廉的玄机,由于药典检测技术无法规避刻意的成分添加,因此常规检验无法验出药品中的“三聚氰胺”。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在现有招标模式下,基本药物已成为企业口中的鸡肋,而蜀中制药仅仅是现有招标模式背景下暴露出来的极端个案。
事关医改大局
中国药促会等业内六大协会联名倡议,修正目前安徽模式中唯低价是取的做法,称安徽模式“可能影响整个医改成败的大局”
2009年开始的新一轮医改中,基本药物制度是重要的改革之一,企业要想分食基本药物制度的蛋糕,必须通过招标方式完成。这也奠定了药品招标在医改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但随着蜀中制药风波的出现,越来越来多人士开始怀疑现有招标方式对促进医改所产生的正效应。
至今,国家药监局并未对蜀中制药风波正面表态。记者获知,4月22日国家药监局飞行检查发现蜀中制药的问题之后,此事一直由该局副局长吴浈督办,并计划在6月30日统一公布调查情况。但在检查蜀中制药后的5月初,国家药监局随即组织了一轮基药质量大检查。据业内人士透露,此次大检查的起因正是蜀中制药质量事件。
另据上述人士透露,国家药监局早就掌握了蜀中制药的问题,并确定与招标制度设计有关,只是一直在选择合适的调查机会。
记者同时也了解到,各类行业协会和企业一直在反复向药监局等主管部门表达对安徽模式的意见。浙江省医药协会会长赵博文表示:“安徽所有中标的复方丹参片和牛黄解毒丸,我们组织专家专门测算过,售价不到成本的三分之一。这必然会导致质量问题。”
在赵博文看来,品牌企业全军覆没的基药市场,“是中国卫生事业的大倒退”,因为各省在招标中相互攀比压价之风日盛,“大输液安徽中标价0.93元,山东0.87元,浙江还将下降。”
而“好药被淘汰出局”,是安徽模式设立之初所不曾想到的。2010年,安徽有857个品规中标,而四川只有550多个,退出竞争成为企业无奈的选择。据秦脉公司总裁王波统计,实际中标安徽、山东、四川三省的企业中,40%以上在近两年内都受到过省级以上的质量警示,“要从中标药品里查出问题并不难。”
同时,由于中标产品疗效不佳,安徽至今尚充斥着大量标外产品。尽管基药制度上要求,基层医院只销售基本药物,但需求的客观存在使得很多医院铤而走险。
赵博文指出:“安徽模式从推出之日起就无人喝彩,现实已经表明将带来更大的危险。”
5月24日,中国药促会等业内六大协会联名倡议,修正目前安徽模式中唯低价是取的做法,称安徽模式“可能影响整个医改成败的大局”。
5月26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孙志刚表示,将“完善中药的招标采购办法”,这一表态可能意味着将对安徽模式进行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