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三峡工程大事记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26日 06:53  时代周报

  本报记者 龙利群 整理

  第一次论战

  1953年,毛泽东主席在听取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修建水库规划的介绍时,希望在三峡修建水库,以“毕其功于一役”。

  1956年,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在《中国水利》杂志上刊发了长文:推荐“235方案”,提出修建三峡工程的主张。对于这篇文章,时任燃料工业部水电建设总局局长李锐认为:“这种观点完全不切实际。”李锐也撰写长文,并组织了一批水电专家就工程技术和施工等方面的问题,分别写了专文,于1956年第9期《水力发电》杂志刊出《长江规划专号》。

  1958年1月,中央南宁会议上,李锐与林一山就三峡工程展开争论。毛泽东表态:中央并没有要修建的决定。对三峡我还是有兴趣的。

  1960年4月,中共中央中南局在广州召开经济协作会,讨论了在“二五”期间投资4亿元、准备1961年三峡工程开工的问题。后因经济困难和国际形势影响,三峡建设步伐得到调整。

  80年代大讨论

  1979年,水利部向国务院报告关于三峡水利枢纽的建议。三峡工程的新一轮论证开始。

  1982年11月,邓小平在听取国家计委关于修建三峡工程汇报时表示:“赞成低坝方案,希望看准了就下决心,不要动摇。”

  1984年4月,国务院原则批准由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组织编制的《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确定三峡工程实施蓄水位为150米的低坝方案。该方案原拟1986年正式开工,开工在即却遭遇两面夹击。

  1984年底,重庆市对三峡工程实施低坝方案提出异议,认为这一方案会让重庆以下较长一段川江航道得不到改善,万吨级船队不能直抵重庆。建议将正常蓄水位提高到180米。

  1985年3月,全国政协六届三次会议上,167位委员或联名或单独提案,对三峡工程的投资、移民、生态、防洪等问题发表意见,建议三峡工程“慎重审议”,“不要匆忙上马”。

  1986年6月,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进一步扩大论证,以钱正英为组长的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成立了14个专家组,412位专家参与,进行了长达两年八个月的论证。最终,14个专题论证报告有9个一致签字通过,有5个专题报告分别有1-3位专家组成员(共9位专家10人次)未签字。著名水利专家黄万里未能获邀参与论证,被许多反对派视为缺陷,黄一直反复强调砾卵石之危害,称三峡高坝“若修成,终将被迫炸掉”。

  67%赞成率通过表决

  1989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重新编制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实施方案确定坝高为185米,蓄水位为175米。当年7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考察了三斗坪坝址。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以1767票赞成、177票反对、664票弃权、25人未按表决器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全国人大所通过的得票率最低的议案。

  此次会议上,台湾代表黄顺兴向新闻界散发动议材料:“由于涉及领域宽广,未知因素太多,疑问不少,审议讨论时间太短,反面资料与意见的发表不充分、对工程建设的利弊尚难有深入、正确、统一的认识。因此,我们认为表决这样一个重大议案,应特别慎重,应将本案作重大议案处理,应有三分之二以上代表赞成才可通过。”在即将表决前,黄顺兴要求发言,因未安排这一程序,黄未被允许,旋即退席。

  建设阶段质疑再起

  1994年12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在宜昌三斗坪举行的三峡工程开工典礼上宣布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关于三峡工程的论战并未因全国人大表决通过而结束。1993年、1994年,曾任水利部副部长的李锐三次单独或领衔上书中央领导:“建议听一次反面意见”,“建议暂缓上马”,“建议继续论证”。 最后一次上书,是在三峡开工一年后,要求停工,后来他被要求“服从大局”。其后,1998年-2004年,陆钦侃、翁长溥等人多次上书。

  2000年,陆钦侃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吴传钧、三峡工程论证水文组专家叶永毅、黄河水利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委员温善章等50位专家联名呼吁保留三峡大坝导流底孔。

  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前,国务院三峡工程验收组在大坝表面发现了80多条裂缝,此事经媒体披露后,引起社会上对三峡工程质量的议论。6月,三峡工程首次蓄水,首批机组发电。

  2009年8月,长江三峡三期枢纽工程最后一次验收—正常蓄水175米水位验收获得通过。次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首次达到175米正常蓄水位。

  2011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