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午
在4月经济数据公布后,从5月18日起,央行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为什么这么频繁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央行疯了吗?”一时间业界质疑声不断。
“货币调控不会无限,目前,第二三季度货币政策进入观察期,还可能调一调存款准备金率,但是加息已经结束,随着经济下滑,第四季度货币政策将转向放松。”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说。
准备金率为何屡屡提升?
“本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超出预期,其并未像往常一般在周末公布,而是在数据公布后的第一个工作日,而且距离周末仅一天的时间,似乎显示出本次提高存准并非有备而来。”平安证券债券研究部主管石磊说。
5月央行公开市场回笼难度并不大,并且5月是财政存款季节性上升的月份,也会起到净回笼的作用。石磊预计5月财政存款上升能达到3000亿元左右,基本可以对冲掉新增外汇占款。因此,如果没有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央行也完全可以对冲掉本月新增的流动性。
“央行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是回收货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紧缩。央行每月对冲外汇占款,发行央票背了巨额的利息成本,现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只是将成本转嫁给商业银行。”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对本报记者说。
央行5月18日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末,金融机构外汇占款为240143.14亿元,较3月末增加了3107亿元。
由于人民币升预期,大量流动性涌入中国,央行必须买入外汇而投入大量的基础货币,外汇来源包括贸易顺差、外商直接投资和热钱等。为了对冲基础货币,央行又要通过多种工具回收货币,以管理通胀预期。
对冲外汇占款有两种主要方式,即发行央票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不过,发行央票成本越来越高,目前一年期央票参考收益率为3.3%左右,而央行对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支付的利息仅为1.62%。
王建表示,由于中国外储投资对象主要是美国国债,收益率较低。如果发行央票对冲货币,或者提高国内利率,都将加大外储的成本,这样外储将发生亏损的风险,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就是为了减少这种亏损成本。
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外汇占款不断增多,央行的对冲压力也持续增加。相对于上调存款准备金,央票发行更加市场化,各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资产配置需要选择购进数量,而总量上央行的对冲目标也能满足。
不过,野村国际中国经济学家孙驰分析,发行的央票达到一定规模后,银行继续增持的意愿逐步下降,央行的对冲目标很可能无法完成。相对而言,上调存款准备金是指令性的,各银行没有自由选择的余地,央行的对冲目标更容易达成,同时也可以从总量上控制放贷规模,抑制银行的放贷冲动。
而前4月新增外款占款总计14347亿元,孙驰估算人民银行通过两种工具共回收了80%~85%外汇结算形成的人民币流动性。虽然存款准备金率从去年10月至今已上调了十多次,但外汇占款仍不断地向国内市场注入流动性。从政策效果来看,上调存款准备金只是避免了货币过度宽松,但还不是一个真正的紧缩。
高层缘何高度关注物价
引发央行频频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是不断上涨的物价,4月CPI上涨5.3%,环比上涨0.1%,连续数月高居在5%以上。进入5月,猪肉价格环比持续小幅攀升,同比达到50%左右。
一位在财经部委工作的司长透露:“我个人认为目前5%左右的CPI压力不大,无论从历史上来看,还是从国际上来看,都不算高,但是今年高层对于CPI非常敏感,并且高度关注,使得调控物价成为经济工作的第一大重点,这是和以前宏观调控不一样的。”
由于高层的重视,导致地方省市对CPI的调查和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超过以往。“我们确实感觉到今年以来地方政府对于CPI的重视程度,最近以来,各地方的分管省长、市长纷纷到我们各地的统计部门调查和谈话,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国家统计局一位官员对本报记者说。
据本报记者了解,调查和谈话的内容主题是了解当前的物价形势,同时有的地方官员甚至希望在统计数据中人为下调CPI数据。
为什么高层如此这么重视物价上涨?“从历史来看,经济高增长都和物价上涨相伴随,如1992年和2003年的那两轮经济高增长,但是这一次不同,经济增长比较正常,但是物价先涨起来了,特别是房价居高不下,民众有怨言。高层担心,一旦经济再次快速增长,物价就会进一步大涨,经济问题将引发社会稳定。”前述司长表示。
面对成本性通胀带来的滞胀风险,如果单纯的货币紧缩,可能造成通胀下不去,而同时带来增长的回落和失业增加的风险。事实上,目前的货币紧缩已经对中小企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甚至部分央企也产生较大的影响,资金链紧绷。
王建说,在通胀“破5”之后,宏观调控当局之所以下决心即使牺牲部分增长也要压住通胀,很大程度上是担心未来的通胀会失去控制,会演变成年率超过10%的恶性通胀,其实这样的担心是不必要的,因为由输入、食品与工资所推动的“成本推进型通胀”,与由于货币超发所形成的“需求拉上型通胀”是不同的通胀类型,所以不可能演变成恶性通胀。
中国的通胀率,上世纪80年代是平均7%,90年代是平均7.2%,只是新世纪以来才降到年均2.1%。但是进入到经济发展的现阶段,中国的国内外经济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实际情况看,2003年~2010年的年均通胀率为2.7%,而同期的食品价格年均上涨率为6.5%,按34%的食品价格权重计算,对这一时期消费物价的影响大约是年均2.2个百分点。考虑到未来的人地矛盾会趋于尖锐,食品价格的年均上涨率可能长期在10%的水平,因此对通胀的长期影响力,就是每年会将通胀推升3个多百分点。
王建分析,人地矛盾和劳动力供给都开始发生阶段性变化,世界资本主义也是在新世纪初显著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这些大的历史阶段性变化集中出现在最近十年里,由此也深刻改变了通胀的性质,所以长期忍受5%~10%之间的通胀率,可能已经是继续保持中国经济长期较快发展的必然前提。
“货币紧缩政策应该尽快停止下来,不看到这些大的变化,仍然沿用以往的宏观调控理论与政策,就难免犯刻舟求剑的错误,从而不利于中国经济的正常发展。”王建说。
中国经营报微博:http://weibo.com/chinabusiness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