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浦江夜话五] 华安基金董事长俞妙根发言实录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20日 22:32  东方网

  [俞妙根] 我们在内部讨论的时候就说牛行长这开头的10分钟是十分重要的。我顺着牛行长的观点讲一些自己的想法。财富管理从中国国内来说,是一个相对比较新的概念,有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针对主持人这个问题,我认为财富管理对上海的金融中心建设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俞妙根] 为什么这么说?个人认为财富管理是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驱动力。比如说,财富管理可以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所以,金融市场里面的各个子市场,比如说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都会有这个需求,即财富管理需要这些市场,这里就有一个互动的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说,财富管理对上海金融中心建设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俞妙根] 另一方面,刚才牛行长讲到了,我们的人均GDP,目前已经到4000美元以上的水平了。中国财富管理的序幕已经拉开,我所在的行业是公募基金,从公募基金13年的发展历程来看,就可以看到我们的财富管理已经有很大的发展。这13年,我们的机构数增长了10倍,从98年开始的6家,一直到现在的60家。

  [俞妙根] 我们的公募资产管理规模从一开始的100亿出头一点,一直到现在2.5万亿,234倍的增长。这13年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同样,也可以看到在这个过程当中,上海的证券交易所在全球排前六、前八。财富管理在中国已经有了很大的空间,也为上海的金融中心建设腾出了空间。

  [俞妙根] 财富管理也为金融体系的制度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创造了很多的互动空间。财富管理一定会有法律制度、税收制度的安排,这些安排都是跟金融中心建设有一个互动的。另外,我刚才讲到的,单单公募这一块的机构就有很大的发展。

  [俞妙根] 今天早上保监会主席吴定富(专栏)也讲到了,保险规模到去年年底差不多5万亿了,当然其中还有一些其他保险业务,但这里面相当一部分是跟财富管理有关的一块资产。这一块资产也是中国的保险业在这二十几年里面发展起来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金融机构或者是财富管理是密切相关的,不仅是公募基金、保险公司,包括银行,像我们牛行长私人银行业务。国内外的金融机构都在上海,或者在中国的平台上为我们的客户提供这方面的服务。我认为,财富管理会促进我们的机构迅速发展。我先补充这些。谢谢。

  [主持人马德宁] 我下面一个问题是问俞董事长的,关于中国的股票市场经常有一个问题提出来,在市场上多半都是散户,如果说是机构投资者数量更多的话,也许上涨下跌的周期波动不会那么严重。事实上,中国的机构投资者跟散户一样,也是比较短期性的,我们怎么解决客户的这种现象呢? 

  [俞妙根] 主持人提的问题非常好,要看怎么看,中国的资本市场是处在这样的大背景情况下,中国的宏观经济首先是一个新兴加转轨的市场。早上周小川(专栏)行长也提到,中国的宏观经济就是在结构调整过程当中,在这种大背景下,资本市场肯定是在发展过程当中不断成熟的。  

  [俞妙根] 我相信这方面洪磊主任也有数据可证明。这几年可以看到机构投资者,无论是从投资理念、风险管理的理念,包括对客户的理念都有很大的提升。我们的从业人员是这样的,从监管部门来说,在这方面也加强了市场监管。至少可以这么说,趋势向好,尽管市场还是有波动,这个波动肯定有机构投资者的因素,但对市场负面影响的因素在逐渐减少。 

  [俞妙根] 第二,我为什么说这个市场是一个新兴市场,这里面也有它的特征。媒体上也提到了,在中国2000多家上市公司里面有好几百家从来不分红,也就是说,让投资者只能是通过买卖差价获得投资收益。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也对市场的波动起了负面的影响。通过差价有进有出,这样的交易过程对市场肯定会产生波动。另外,确实因为中国发展比较迅速,每个行业在不同的周期都会有良好的表现,这时候对于机构投资者也好,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都会捕捉这种机会,从侧面来说也会引起市场的波动。

  [俞妙根] 总而言之,主流是在往好的方向走,当然现在不能完全按照新兴市场的状态,完全按照发达国家的市场指标来衡量。当然还是感觉有差异,但如果把市场阶段的特征,把我们和发达国家早几年的情况进行比较,我认为我们已经在进步,我认为已经有很好的发展趋势了。

  [主持人马德宁] 上海不断地在发展,我们换一个角度,比如说有很多海外资金流入中国,而且QDII一开始的时候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但后来我们发现,中国到海外的资金也是非常大的,所以纽约和悉尼的房价也涨得非常快。中国政府希望把更多的钱引到海外去,可以减少外汇的储备。大家觉得上海在管理资金方面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还是让香港或者其他的金融中心起作用呢?我希望让俞董事长回答这个问题。

  [俞妙根] 主持人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巧妙,我就把问题点穿。我们QDII第一个是06年出去的,大批的QDII是在07年出去的。07年出去,我们“运气特好”,08年金融危机了。这样一来,差不多第一批的QDII在业绩表现方面是不怎么理想。这是一个短期现象,我们不能说等金融危机过了以后让QDII去抄底。我认为,短期来看,确实有这样的现象,但最近不少QDII业绩表现不错。QDII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是非常好的,非常有发展空间的,尤其是在我们资本项管控的情况下,QDII是一个很好的制度安排。

  [俞妙根] 至于你刚才讲到的,现在有些民间的资本到海外去买房地产,有的地方可能确实是给中国的民间资本炒上去的,具体我没有考证过。我认为,从财富管理这个角度来说,客户一定会有这种需求。之前老百姓钱有限,可能会关注中国的区域市场。当他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本身就有全球配置的需求,不单单是关注中国的市场,更会关注全球的市场,进行一个均衡的配置。所以,我称之为这个制度的安排是非常有利的。

  [俞妙根] 另外,你也讲到了隐性的问题,中国的管理人能不能做这个事情,能不能做好。我们既然是搞市场经济,首先也是欢迎海外优秀的机构投资者来争这块业务。当然,在国内的金融机构也不会客气地说,我们做不好。我们也会提高,也会做好。这几年,无论保险也好、银行也好、证券也好,跟海外的金融机构相比,我们的相对发展速度还是比较理想。这里面当然我们有后发优势的机会,因为有许多东西可以拷贝,可以学习,可以拿来,我们有后发优势。但是,我们更有发展的迫切要求。所以,对我们来说,走出去也是我们机构发展的需求,也是市场本身发展的需求,包括投资者本身也有这种需求。对我们来说,当仁不让,一定会管好,也一定会做得更好。

  [主持人马德宁] 还有最后一个问题问各位嘉宾,然后让大家进行提问。中国的财富管理部门现在是不是人才短缺?如果是这样的话,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又需要多长的时间呢?我想问一下俞董事长以及莱斯利·麦克斯先生。

  [俞妙根] 主持人的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关键,确实中国金融业发展最大的瓶颈就是人才的瓶颈。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回顾一下,中国最大的工商银行在20年前是人民银行的一个营业部,我们建设银行早期是财政部下面的一个基建部门,转成建设银行,我们的保险原来是人民银行保险处的。这说明我们商业金融机构最老的也就20多年历史,我们的基金业更短,13年,证券公司长一点,21年。大致是这样的发展时间段。

  [俞妙根] 在这个时间段里面,你说我们人才不短缺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认为企业发展快或者行业发展快,一定会面临这个问题,这是一个事实。同时,也有这样的事实在里面,在中国的许多院校,我们已经看到这样一种现象,现在读金融或者说读经济的差不多到最高分了。这说明什么?就是市场的需求。在上海有很多好的院校,也都是金融类、经济类的录取分非常高,我想这也是社会的重视。但这里面也有一些偏颇,读纯粹的物理、化学取分不怎么高,长远来看是不理想的,短期来看也说明市场的需求在那里,也有市场发展的动力在里面。 

  [俞妙根] 所以,尽管客观上有这样的缺口在那里,同时,也可以看到人才培养对于国民来说,已经是一个在逐步解决的问题。包括我们金融机构,不仅仅是有一个人才培养计划,实际上,我们是全方位的,像基金管理公司,把人才称之为人力资本来管理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短期可能很难解决,但中长期还是比较乐观的。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