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冰
新加坡首任总理李光耀本月14日宣布退出内阁,这是他自1959年以来首次“放手”告别内阁。有人认为,新加坡的“李光耀时代”就此画上句号,但也有人称,“国父”李光耀对新加坡的影响还远未终结。而人们更关心的则是发展模式独树一帜的新加坡将何去何从。
大选分水岭
在前不久的大选中,李光耀所在政党的支持率大幅下滑,创下1965年新加坡建国以来的新低。李光耀的政策以及他强悍的作风,近年来正在招致选民越来越多的批评。
在李光耀和上一任国务资政吴作栋发表的联合声明中,两人表示“我们研究新的政治局势并考虑这一局势对今后的影响……是时候让年轻一代推动新加坡在更加困难和复杂的情况下向前”。
声明中还提出:“年轻一代希望能在影响他们自身的决策中参与更多,在一场分水岭式的大选后,我们决定离开内阁,让一个更为年轻的内阁成员团队来与年轻一代进行接触和互动,塑造新加坡的未来。”
这场被称为“分水岭”的大选,正是本月初的新加坡国会选举。在此次国会选举中,执政党人民行动党一如既往地占据绝对优势,取得87个国会议席中的81席。但是得票率仅仅为60.14%,是新加坡建国以来的最低点。同时,新加坡外交部长杨荣文及总理公署部长兼财政部和交通部第二部长陈惠华的内阁席位都输给了反对党工人党候选人。
“选举具有里程碑意义,人民行动党需要改变。”李光耀之子、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承认。此后,第一个改变就是李光耀离开内阁。
国父也会老
“李光耀的离开,与时代的向前发展密不可分。老百姓虽然还尊重李光耀,但更希望自由和民主,认为李光耀并不一定还要占据着那个位置。如果这时候李光耀能退下来,老百姓反而会更加尊重他。”深圳大学新加坡研究中心主任吕元礼教授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
87岁的李光耀面临的,除了选民的不满,还有年老力衰及其伴随而来的痛苦。“最后一片叶子,将在什么时候飘落?”去年9月他接受《纽约时报》专访时表示,“我感到活力和精力在慢慢衰退。我是说,总体上,每一年,你感到自己不如前一年。但这就是生活。”
从1965年新加坡建国时开始担任总理,直到1990年引退成为内阁资政,数十年中,李光耀一手把资源匮乏的小岛国建设成为繁荣的国家,创造出如他所说的“第三世界地区里的第一世界绿洲”,成为亚洲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家之一。
但是,即使李光耀至今还保持着思维敏捷以及意志坚定,时代的急速向前和自身的逐渐老迈,终将使他有一天必须离开牌桌。
实际上,李光耀一贯的家长式威权作风已经越来越引起民众的不满。据吕元礼介绍,在备选拉票时,李光耀有一次还使用威胁的口吻告诉选民:“你们会后悔的。”这句话甫一出口,就引起了民众情绪的反弹。最后还靠李显龙出面圆场。
这种威权统治风格,一直是所谓“新加坡模式”中的核心之一。强硬的领导风格,在新加坡建国初期政局动荡、经济混乱时功不可没,并迅速通过严刑峻法和强硬管理将新加坡带上了政治稳定和经济增长的道路,更奠定了后来新加坡政府高效廉洁的作风。
然而,时光已过数十年。李光耀仍然将自己摆在德高望重的家长地位上,殊不知人民同样在成长。况且新一代新加坡年轻人大多接受良好的西化教育,对民主、自由的需求更是与日俱增,威权主义领导风格逐渐走到尽头。
李光耀其实也意识到了这点。但对于安稳地享有现代新加坡提供福利的年轻一代要求更加开放的政治、更加自由的思想交流,他更多是感到担忧。“他们认为一切本来就是这样子,可以肆意对待。他们以为这一切会自动运转。但我知道从来都不是如此。”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李光耀表示。
“李光耀本身是个实用主义者,并不受太多固定的意识形态左右。”吕元礼说,“但是年龄已经让他不能完全跟上这个时代。”
新加坡模式
现在笼罩着新加坡的问题,是所有缔造者在离开时都会留下的一个问题:一旦李光耀离去,曾经的“新加坡模式”是否还会存在,又将以怎样的形式存在?
在吕元礼看来,自李光耀到第二任总理吴作栋,再到第三任总理李显龙,新加坡已经经历了从“家长式”到“兄长式”,再到“朋友式”管理的过渡。而未来的新加坡模式,也许会随着领导人的变更,滑向更加平和的轨道。
实际上,新加坡制度的本质是英国议会民主制度。政府即使风格强硬,但仍然需要在民主的框架下运行。而且,由于制度本身的设计,即使执政党真的出现了腐败等恶行,也只要通过这种制度将执政党赶下台就可以,不用对制度本身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正如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蔡定剑所言,正是因为执政建立在民主制度和民心基础之上,才使新加坡政府的威权统治得以立于不败之地。
而新加坡民众与执政党间的分歧,除了不满威权统治风格之外,大多数还只是针对具体的政策和规则。比如老百姓认为生活水平增长幅度没有赶上整体经济的发展速度,以及移民过多导致的一些社会问题等等。
另外,反对党和执政党间虽然此前屡有对抗,尤其是执政党经常通过起诉反对党诽谤,以及利用各种政治资源上的绝对优势来压制反对党,稳保执政党独大。但执政党对反对党的打压,近年来越来越引起民众不满,迫使执政党逐渐让步,进入双方互退一步的良性循环。
因此,总体而言,新加坡目前的体制和政府控制仍然稳定有序。尤其是现任总理李显龙相对李光耀的个性要温和亲切得多,也更能理解年轻一代民众对平等的需求。
“新加坡的体制本身就含有民主因素,只是过去的时代特征以及领导人的风格,某种程度上压制了一些民主,但随着时代的改变和领导人风格的更迭,体制里渗透着的民主将越来越明显地显露出来。”吕元礼分析说。
与此伴随的,还有经济上对效率和增长的注重,也将慢慢向公平与和谐倾斜。
“盖棺”论未定
虽然已经离开权力中枢,但李光耀去职是否会促使新加坡政府发生其他更实质性的变化,或仅仅是意在平息选民情绪做出的象征性姿态,至今还不得而知。
目前来看,即使离开了内阁,李光耀仍然是议会成员,同时还是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的董事主席。澳大利亚莫多克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罗丹就称,为内阁注入新鲜血液的决定似乎确实表明,李显龙正力图在公众心目中确立要脱离过去领导人的印象。他说,不过李光耀可能仍有强大的权力,尤其是还可通过国内各种各样的权力网非正式地行使巨大的影响力。
确实,要这么一个举足轻重并且在政治中浸润数十年的人物,立刻彻底离开权力是几乎不可能的事。但是正如李光耀曾经所言:“我已经用了几十年证明我能行,如果下一任领导人还需要我,反而证明我不行。”
虽然一生系于政治和权力,但李光耀确实不用再对自己证明些什么。现在对他成功的另一个考验,将是儿子李显龙能否全面负责,并将新加坡引领入一个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轨道。
李光耀的强悍时代,至少在政坛上几乎告一段落。但盖棺定论之前,李光耀的故事尚未结束。正如他自己所说:“新加坡是我的亲骨肉,如果有人做出了什么对新加坡不利的事情,我在棺材里看到都会跳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