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药材涨价潮再袭 行业亟需可持续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13日 20:29  中国联合商报

  ■CUBN记者 郭安丽 北京报道

  近期,中药材价格疯涨再次引起社会关注。业内人士表示,自2009年以来,中药材价格持续涨价,如果再不加控制,行业发展将置于严峻境地。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药用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肖培根日前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药材价格维持在理性稳定的价格轨道上,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透露,关于近期中药涨价已引起发改委重视。

  同时工信部亦出台措施,以期缓解自去年至今的中药材供需矛盾突出、价格暴涨的情况。

  中药材涨价潮再袭

  王国强透露,近期中药涨价之所以引起中央的重视,是因为从过去一年延续至今的中药材整体呈现了明显的上涨趋势。

  中国中药协会的监测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市场537种中药材中有84%涨价,涨幅在5%到180%之间。其中28%的中药材涨幅超过51%,6%超过181%,2%超过300%。冬虫夏草、阿胶、西洋参、太子参、三七、牛黄品种涨幅居前。

  2011年中药材走势继续处于相对高位。以今年第一季度为例,党参每公斤从28元涨到了62元,麦冬每公斤从80元涨到了160元,太子参从220元现在涨到了325元,黄精等品种近两个月涨幅超过30%。

  据天地网5月11日公布的统计全国300多个站点数据显示,今年4月与去年4月相比,所监测的537种中药材中,有399个品种价格上涨,占74%。其中根茎类、果实籽仁类、全草类、树皮类和藤木类品种呈现普涨现象。涨价幅度分布显示,涨幅在21%至50%之间的药材品种最多,达154个,占总涨价品种数量的39%。涨幅超过100%的品种有57个品种,占总涨价品种的14.3%。而涨幅超过300%的品种有8个,占总涨价品种的2%。

  《中国联合商报》记者分析亳州、安国等大型中药材集散地发布的数据发现,今年中药材几乎全都一路飘红。比如,市场上一等品不含税的松贝母价格每公斤2800元到3000元,而在去年同期每公斤也就在1500元到1600元。

  与此同时,山东、上海、广东等地的医院和中药馆,也正在悄悄告别几元钱一副中药的时代。“前些年开一副中药也就几块钱的事儿,现在甭管什么样的病,20元以下的药房基本开不出来了。”山东临沂中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王立华向《中国联合商报》表示,中药自2009年涨价以来,零售药店或医院开出的处方药价格翻了三四倍。

  需求增大、减产成涨价主因

  此次,中药材涨价高潮来袭,业内人士表示,是多种因素所致。中药材需求量大增,而产量却出现减少势头;同时近期楼市、股市不景气,游资开始转战农副产品,中草药更是被格外青睐。

  “中药材价格猛涨,与需求增大,种植面积减小、气候异常导致的减产有很大的关系。”国内一家知名连锁中药店的山东经理告诉记者,从2000年开始,国内中药材种植面积就以每年20%的速度在递减,尤其是那些野生的药材,比如柴胡、甘草和黄芪。

  随着经济发展百姓对健康越来越关注,养生文化兴起,对中药的消费需求大量增加。有关统计表明,目前我国中药材资源年需求量约为6000万公斤,且逐年递增。

  “可是,大中药材资源种植面积与前几年相比已经减少。目前大部分草药都依赖人工种植,只是中草药种植时间长、成本高,因此一些药农改种粮食。”肖培根向本报记者表示,尤其今年,全国生产中药材的重要省份出现较重旱情,中药材减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药材的供应。

  除了供不应求的原因之外,有业内人士认为游资炒作也是中药材价格上涨的幕后推手。业内人士表示,中草药属农副产品,价格随行就市,再加上药材产地单一、收获季节集中,因此炒家不用耗费太多资金就能控制单一药材价格。

  同时今年国家加大房地产调控力度,在近期楼市、股市不景气的情况下,一些游资进入中草药领域,囤积药材,低进高出,以牟取暴利。

  济南市建联中药有限公司采购总监樊庆龙向记者表示,中药材“买高不买低”,和楼市存在着一定相同的规律。“150元一公斤不买,认为还能降降,降来降去,‘降’到了170元一公斤,你买还是不买?还是赶快买上点囤着以备不时之需。”樊庆龙向记者分析。

  据悉,在中药材涨价过程中,除了供货商囤货外,部分医药企业也参与其中。一位上市公司的采购部主管向记者介绍,去年的中药材价格疯涨,企业只能无奈地压缩生产,控制需求,本以为今年的价格会回落,但没有想到,不仅没有回落,反而还在上升。在成本上升、盈利下降的压力下,企业不得已只能参与囤货。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中药材资源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中医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肖培根向本报记者表示,开发中药材资源需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要利用及保护中药资源,必须先从调查整理入手。组织开展第四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通过多学科合作和新技术的应用,建立起全国中药资源动态监测系统十分必要。”据肖培根向本报记者介绍,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已开展三次全国范围内的中药资源普查,掌握了大量中药资源,但是随着我国中药材种植面积的变动,急需一次新的资源统计,摸清中药材家底,才能“对症下药”。

  针对从去年开始的新一轮中药材大涨价,肖培根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应加强对中药材市场的监管,打击游资炒作;同时鼓励规范化、产业化种植,宏观合理定价,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警惕出现“药贱伤农”的现象。

  对于中药材规范化、产业化种植,肖培根建议,一方面中药材产地要结合本地的特点做好特色中药材种植,打造自己的品牌;另一方面,要建立相应的补偿机制,中药材行情不好时由政府给予相应补贴,从而避免中药材市场出现大的波动,使药农利益受损。

  对于游资炒作,中药材价格的非理性增长,业内人士建议国家拿出储备药材,平抑价格。这样,储备库既有组织吸储药材的能力,又有灵活的自我造血功能;既可确保疫情出现时的用药供给,又可以平抑药价,缓解需求的压力。同时随着公共卫生事件的增多,专家建议国家中药材的储备力量仍需加强。

  为期缓解自去年至今的中药材供需矛盾突出、价格暴涨的情况,工信部公布4月25日公布了“2011年度中药材生产扶持项目”。工信部明确以常用中药材品种为重点对象,围绕中药大品种紧缺原料药材的生产,以及中药注射剂、中药基本药物和创新中药产品的支撑性原料药材的生产,大力扶持中药材生产基地。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