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房企在迷茫中探路保障房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28日 01:14  经济视点报

   配建这种捆绑打包的模式只是过渡性安排,并不能长久为之。同样,任务化的保障房建设也并非长久之计,尽快加强立法和建立长效机制,明确保障房的土地政策、保障对象、保障标准等,才是根本之道。

  

   □经济视点报见习记者 李晓莹

  

   今年保障房建设数量之巨、任务之重,俨然是可供分食的大蛋糕。但在房地产业依靠高杠杆、低利率的时代,依靠房价持续上涨的盈利模式成为历史,保障房大舞台序幕拉开之时,能迅速选择与政策“共舞”的开发商却不多。更多的企业面对着曾经的“烫手山芋”有些迟疑和茫然:如何操作?能否收获利润?

  

  资金缺口大——“被”厚望

  住房市场化改革后的近10年中,保障房一直都处于不被重视的一环,而今却呈爆发式增长,2008~2010年保障房建设规模分别以同比增加230%、79%和70%的速度增长。今年,保障房新增1000万套,同比增长72%。

  “这个数量比去年全国商品房销售总量(900多万套)还多。”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李晓峰认为,以目前这个进展速度,未来住房供应格局可能发生逆转,出现商品房与保障房并重,或以保障房为主。

  截至目前,国家发改委已下达我省各项资金共计27.76亿元,省级配套8亿元,但相对于364亿元的计划总投资来说,缺口巨大。李晓峰说:“在政府的多渠道筹资手段中,‘土地出让净收益不低于10%’这笔带弹性的资金还是比较可观的。”资料显示,我国去年土地出让收益达2.7万亿元,土地出让金与保障房建设“打捆”被普遍看好。

  但是,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组的最新报告显示,进入3月后,各地土地市场普遍遇冷,供应量少,竞争不激烈,广州、上海等城市流拍、底价成交普遍。如此情形,使人不禁疑虑今年能否有2700亿元投入到保障房建设中。

  

  市场与挑战

  全国两会期间,住建部副部长齐骥表示,2011年将吸引社会资金进入保障房建设领域,其中,地产商被寄予厚望。

  记者致电郑州尚锦地产、新芒果地产集团等实力开发商,关于公司是否已参与保障房建设得到的答复却多是“不清楚”、“暂未参与”、“2011年应该会参与”、“有机会一定参与”。

  “开发商非常希望参与,但是对于怎么参与、怎样获得合理回报,并不十分清楚。”郑州未来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傅志中说,政府不能只是要求大家参与,而应在土地供应等政策上有一定的倾斜,要更加系统、透明。

  面对记者“房企们是否在观望等待更明确的政策”的疑问,个别开发商认为有此倾向,而其他众多开发商虽未直接回应,也未予以否认。

  业内人士分析,调控不断深入、银行信贷收紧已导致楼市交易量大幅缩水,而大规模的保障房建设即将拿走一半的发展空间和市场份额,两三年内或有一半房企被淘汰出局。布局保障房已是房企们必须走出的一步棋。

  郑州市新芒果地产集团副总裁宋福林认为,“保障房建设对开发商而言是巨大的市场”,但他首先评定其为“严峻的挑战”。而升龙国际开发商则坦言“很无奈,但必然”。

  当调控越来越严厉,保障房建设渐成“明路”之时,开发商的第一选择却是在业务模式、管理模型、融资模型上不断创新以适应新形势,同时转战商业地产及三、四线城市进行突围。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房企们在躲避保障性住房的冲击过程中,仍有足够的喘息空间,故此观望。

  李晓峰说,民间资本有追逐利润的本性,而参与保障房建设并非指令性的,应在双赢的基础上来吸引民间资本,至少能让其分到平均利润。

  

  被盈利模式绊住脚

  “连万科在公租房上都玩不转,更不要说我们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开发商告诉记者,尽管部分房地产企业积极参与,但不意味着就有利可图,困惑与挑战仍在。另外,涉及管理和退出的问题快速浮现,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房企进入的脚步。

  “参与保障房建设,更多的是体现一种姿态、一种社会责任感。”在某地产营销总监杉明看来,房地产企业参与作为民生工程的保障房建设,很大程度上看中的是对企业品牌形象的提升。但是,更多开发商是务实的,他们注重的是利益最大化,在没有空闲资金的支持下,短时间内参与保障房建设有难度。

  “目前,住房保障方面缺乏动力机制。和商品房相比,保障性住房虽然社会效益明显,但财政投入大而物质获利少,开发商的积极性就大打折扣。”宋福林说,进入机制和盈利模式不明,导致开发商徘徊在门外进不去。“现在很多房企都在研究并积极寻求投资机会,如果有成熟的开发机制或盈利模式,相信会吸引大量的社会资本参与其中。”

  从目前政府的规划导向来看,未来租赁用房将逐渐成为保障房体系的重点,但大部分房企并不看好公租房能够给自己带来的账面利润。目前,缺乏有社会资金投资公租房的成功案例,政府投入开发或回购租赁用房同样要面对成本回收周期漫长问题,开发商对收回成本的信心不足。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单纯靠租金回报的模式周期过长,企业不愿涉及;另一方面,指望企业来长期管理租赁房项目,无论从权限还是精力来看都不现实。

  此前,社保基金、保险资金、民间资本、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跃跃欲试,却鲜有大动作。

  中国房产信息集团评论员杨晨青说:“在房企看来,开发经济适用房还能够实现一部分利润,而公租房、廉租房项目就纯粹是赔钱赚吆喝。”

  对于“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要按照不低于规划建筑面积10%的比例,配建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开发商们都认为有“逼迫”之意。

  “但是,这种‘逼迫’社会意义很大。‘配建10%’的硬性指标能够保障新房的供给,有利于落实国家关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目标。如果每块地都能这样配建,积累的数字非常可观。同时,也可以解决保障性住房总是在很偏、很远地方的问题。”宋福林说,如果能得到政策性的补助、奖励或优惠,就会吸引社会资金积极加入。

  配建,实质上是用普通商品房的利润来填补公租房的微利甚至无利,并未给公租房找到一种能够实现自我循环的、可持续性的商业模式。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种捆绑打包的模式只是过渡性安排,并不能长久为之。同样,任务化的保障房建设也并非长久之计,尽快加强立法和建立长效机制,明确保障房的土地政策、保障对象、保障标准、保障资金来源,专门管理机构的建立和权力的划分,明确中央和地方、各种专门机构之间的权责划分,明晰准入和退出的标准,才是根本之道。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