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特高压建设或可缓行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27日 01:22  第一财经日报

  尽管不乏业界的反对声音,但国家电网公司仍然决定斥巨资全面启动特高压建设。根据规划,国家电网“十二五”期间将形成“三纵三横”的特高压交流骨干网架,以及11项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预计耗费资金5000亿元。

  因为技术超前等原因,特高压的大规模建设在国际上并无先例可资借鉴。俄罗斯曾运营一条特高压线路,日本、美国、意大利也曾做过大量的试验,但随后都放弃了建设特高压。究其原因,不外乎三点:技术是否成熟、是否具有经济性、能否保障电网安全。当下国内的不少电网专家一再坚持反对特高压建设,理由也大抵如此。

  目前,国内已经建成一条658公里长的晋东南—荆门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资料显示,示范工程输电能力远远达不到设计容量,现场试验时,仅1秒钟达到最高值280万千瓦,且平均都在100万~230万千瓦运行,若果真如此,足见特高压技术的不成熟,经济性亦无从体现。另外,输煤与输电哪种能源运输方式更经济,业内也莫衷一是,争议不断。更重要的是,一些业内专家担心,一旦以不成熟、不稳定的特高压技术将区域电网联在一起,倘若某一环节发生故障,效应将会被放大蔓延,并极有可能演变成大范围内停电的灾难性后果。

  上述意见是言之有据还是夸大其词?各种激烈交锋的观点中不乏艰涩的术语与生拗的词汇,公众因为缺少电力专业领域的知识,加之信息不尽透明,难以厘辨。但抛开专业领域的争论不谈,我们认为,兼听则明,而偏听则暗,无论何时何事,反对的意见都应备受重视,需耐心倾听,这将使决策者更加清醒与理性,亦让决策更显科学。对于相当于数个三峡工程建设的5000亿元的特高压工程来说,这种来自专业领域内的反对声音,更应引起包括国家电网公司、有关政府机构等各级决策者的重视。

  从目前情况来看,诸多电力专家的反对意见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专家提出的疑问也未给予令人信服的回答。反对之声被“大干快上”的特高压建设热潮所淹没。回顾过往,一些工程建设的项目论证中,往往是规划在前、论证在后,所谓的咨询论证变成了“走形式”,颇令人遗憾和担忧。投资额巨大的特高压建设,绝不可陷入此类困境中。

  毋庸置疑,重大工程的建设必须经过严格、科学的规则与程序,从可行性研究报告、预立项、论证、立项等,环环相扣,有的甚至需要提交全国人大审议,比如三峡工程建设。而贯穿这一程序始终的,是决策方虚心听取各方意见。可以说,听取的意见越周全、听取的反对意见越多,决策就越周全,出现的失误也就越少,也越能避免出现重大损失。

  去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专门印发意见,贯彻落实“三重一大”的决策制度,其中明确规定:重大投资和工程建设项目,应当事先充分听取有关专家的意见,这对论证过程出现的种种乱象予以规范。反观一些重大决策,论证过程隐蔽,反对声音被有意忽略,项目草就上马——在这背后,除了巨大的部门利益外,也可能和一些特定因素有关。比如说,国企负责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一纸调令之下,即转身成为高级行政官员,故在企业任期内,亦需重点抓“形象工程”,而不完全从商业效益角度考量问题。

  在此不能不提到三峡工程。尽管围绕三峡工程的争议与质疑迄今仍未平息,但从决策程序来讲,三峡工程并无问题,各界的质疑之声没有被刻意排斥,建设方案也屡经修改,直至最后提交全国人大审议。反之,在铁道部原部长刘志军主政期间,力主快速推进高铁建设,论证基本上是“一言堂”,处处都是附和赞美之声,反对意见受到打压而被迫噤声,直到刘志军“落马”后,高铁建设的安全隐患方被更多揭示出来。

  因此,国家电网在建设特高压的过程中,能否从过往重大工程建设中汲取经验得失,这是对决策智慧的考验。在质疑之声不断的背景下,决策者不妨继续强化科学论证,更清楚地回答业内专家关于安全性与经济性的质疑。如果试验示范项目的运营情况确如专家所言,那么疾风骤雨的特高压建设不妨缓行,待技术成熟后再正式启动建设,恐怕更为妥当。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