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4月18日电 “国外种子企业进入中国,对我们既有挑战也有机遇。”中国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马淑萍18日如是评价国外种业进入中国的影响。
马淑萍介绍,国外企业最早于上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目前共有35家跨国种业在中国注册登记。其中经营玉米的有5家企业,经营棉花的有2家,其余28家均为经营蔬菜和花卉。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这为数不多的跨国种业中,出现了诸如美国先锋公司这样的企业,该公司多年来致力于基础性研究,并自2005年推出第一个玉米品种——先玉335,在不到五年的时间内,占据了玉米生产大省吉林全省玉米播种面积10%,引发了中国国内对于种业被国外垄断的忧思。
针对这一现象,马淑萍在18日召开的农业部新闻发布会上称,国外种业的到来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优良的品种,对丰富中国农作物的品种资源,特别是适应国人对品种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马淑萍坦陈,外资的进入也给国内带来了压力。她分析,国内种业与国外的差距首先表现在品种方面,如品种抗逆性、商品性不够。此外还有种子加工技术、企业经营等方面的差距。她特别提到,跨国企业特别注重售后服务,中企在这方面做的仍然不够。
此间有专家指出,要使中国种业走向强盛,首先要将种业提升到国家的产业振兴战略高度,同时要整合国内种业研发力量,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对此,马淑萍在18日举行的农业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农业部已起草《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并在2月22日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意见》首次明确了农作物种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
除此以外,《意见》还首次明确了种业科研的分工,并首次明确了企业的主体地位。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国务院名义发的种业文件只有6个,每一个文件都对中国种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和指导作用。此次《意见》的影响也将是深远的。”马淑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