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凯恩斯革命:通向繁荣的经济学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08日 19:31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李义平

  

凯恩斯革命:通向繁荣的经济学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凯恩斯革命:通向繁荣的经济学
凯恩斯旨在通过消费解决生产问题,他一反传统经济学认为生产很重要的观点,把消费提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他看来,一切生产之最后目的,都在于消费。他详细考虑了影响消费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此前,我们曾经介绍过亚当·斯密的市场经济理论,面对全世界所有的国家几乎都选择了市场经济这一不可抗拒的潮流,我们由衷地钦佩斯密关于市场经济可以致富的思想的深邃。然而,当我们钦佩斯密思想伟大的时候,我们同样不能忘记凯恩斯,因为正是凯恩斯革命,使得自由市场经济和国家的宏观调控实现了有机的结合,发生了自从斯密和李嘉图以后无人匹敌的影响。

  1.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使凯恩斯跃出水面,成为一颗闪烁的新星,并经久不衰

  1933年3月,罗斯福面对着惊涛骇浪般袭击的经济萧条的严峻形势,就任美国总统并宣布着手治理经济萧条,宣布实行以需求管理为核心的新政,公布了相关法案和法规,建立了相应的、旨在加强管理的机构,如联邦紧急救济署、公共事业振兴署和农产品信贷公司等。新政的具体做法很多,其基本内容是:整顿和重建紊乱的金融银行机构和制度;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举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机会,并刺激人民群众的购买力;通过国家权力机构用奖励和津贴的办法,甚至包括缩减耕地面积等,缓解农业生产的萧条;对于农民和小农户,减少他们因抵押贷款过期,仍无法偿还而遭受的部分财产损失。

  纵观罗斯福着重于需求管理的反萧条的措施,其基本特征是:①鼓舞民众信心。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讲过一句十分精彩而著名的话:“我们唯一畏惧的就是畏惧本身。”后来,他一再重复这样的意思。②一反自由放任,强调国家计划和需求管理,包括直接对农业生产进行干预。③摒弃了传统的财政平衡的做法,接受了财政赤字或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观点。④扩大信贷,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刺激私人投资。⑤向国外转嫁经济危机,包括宣布美元贬值、组织美元集团等。

  在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加强需求管理的措施之后,从1933年开始,经济的确有所复苏,尽管速度比较缓慢。

  罗斯福的一系列“新政”,都是一种政策举措,都是一种实际操作,需要经济学的革命,即经济学理论的创新——经济形势给凯恩斯提供了一种机遇,世事造英雄。

  2.凯恩斯其人

  用增加政府支出,特别是公共事业支出来医治失业等加强需求管理的思想,在大萧条期间已为人知,胡佛总统就曾经作过尝试,在凯恩斯的名著出版以前的罗斯福的全部新政都渗透着这一思想。然而,所有这一切,如果没有凯恩斯、特别是其追随者对其思想“前赴后继”,精雕细刻的解释,扩张性财政政策可能只是一种偶然的应急措施,而不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更不会成为此后各届政府的经济政策选择。

  尽管在凯恩斯以前,芝加哥大学的一些学者如雅可布·奈特,亨利·西蒙斯,保罗·道格拉斯,富兰克·奈特等人都曾发表演讲,著书立说,主张用扩大政府开支、膨胀通货等手段来克服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缺陷,但真正使这些思想成为划时代的经济思想,成为一种支配宏观经济政策主流的经济思想,是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英国经济学家,起初在剑桥大学学习数学,后来研究经济学。在剑桥执教期间,曾几度担任英国政府的要职。凯恩斯一生著述甚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他1936年1月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首次区分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开创了宏观经济分析的先例,否定了自古典经济学以来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的基本假设,提出了有效需求的理论体系和通过国家宏观调控以减少失业,治理萧条的政策主张。如果说全部经济学所作出的孜孜不倦的努力都在于寻求供给和需求的均衡,而凯恩斯的独创之处,就在于一反传统的司空见惯之见,着力于从需求入手去促成均衡,并且为需求管理,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提供了令人信服的、完备的理论体系,使经济学发生了划时代的革命,凯恩斯也因此被誉为“经济学界的哥白尼”。

  3.凯恩斯的经济思想

  凯恩斯自己曾经说过,他的被经典学派看作“异端”的学说,形成于19世纪80年代中期。凯恩斯在中学教书时,认识一位叫穆莫里的商人,此人经常和凯恩斯讨论储蓄过度的问题,认为储蓄过度,是经济不景气时劳资二者就业不足的原因。凯恩斯说:“有好多时候,我用正统经济学所有武器,想驳倒他的论据,但他最后说服了我……”。([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三联书店,1957年,第310页)此后,凯恩斯虽然受到了当时的权威的压制,但他依然按照新的思路前进,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并最终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介绍凯恩斯的主要经济思想。

  1)批判“萨伊定律”和哲学层面的观念变革是凯恩斯革命的理论前提

  所谓凯恩斯革命就是革萨伊的命,革萨伊定律的命。那么,萨伊是谁?萨伊定律又是什么呢?

  让·萨伊从事经济学研究的时间比斯密稍晚,与大卫·李嘉图属于同一时代的人,是法国经济学家。著名的萨伊定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萨伊认为,一商品的卖就是一商品的买,货币只是一个简单的媒介,只是一瞬间起作用,因而不会发生过剩,不会发生经济危机。现在看来,萨伊定律的错误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商品交换毕竟不是物物交换,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需要惊险的跳跃。

  萨伊定律只是由于萨伊的精练概括而得名,其内容是自斯密以来的古典经济学家所普遍推崇的。在凯恩斯点到名的推崇萨伊定律所概括的内容经济学家中有李嘉图、约翰·穆勒、马歇尔。面对着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萨伊定律以及被凯恩斯称为经典学派的理论显然不能解释,凯恩斯认为“以萨伊氏之说,立论最不健全”,他批评萨伊定律所讲的内容,是把从鲁滨逊的世界里得来的结论,“用错误类比法搬到现实经济体系中应用”,因而是不能解释现实的。在凯恩斯看来,经典学派这一基本理论前提是不能成立的。

  凯恩斯还讨论了被经典学派奉为美德,能够泽及社会的节俭理论,认为节俭从个人的角度虽然可以说是美德,但从社会的角度看却不一定对整体经济发展有利,因为如果无人消费还谈什么生产呢?他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上古埃及和中古埃及,一个是《蜜蜂寓言》的故事。他说:“上古埃及可称双重幸运,因为埃及有两种活动(建筑金字塔与搜索贵金属),其产物不能做人类消费之用,故不会嫌其太多。一定是由于这个原故,上古埃及才如此之富。中古则造教堂,做道场。造两个金字塔,作两场道场,其利倍于一个金字塔,一场道场。但在伦敦约克间造两条铁路则不然。现在我们变的合理了,我们把自己训练得像一个谨慎的理财家,

  为后世建造房屋时,会审慎考虑到加于后世的财政负担,所以我们已经没有简便办法,可以逃避失业之痛苦。私人致富之道,应用于国家行为上,失业乃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三联书店,1957年,第111页)

  另一个例子是《蜜蜂寓言》。《蜜蜂寓言》是荷兰作家和经济学家贝尔纳德·孟德维尔的著作,是一本寓言诗。该书的全名为《蜜蜂寓言,或个人劣行即公共利益》。孟氏所讲的劣行是指个体追求个人的利益和快乐,孟氏所讲的公共利益则指社会经济的发展。全书主旨是阐述人类的天性在于追求自己的快乐和利益,但这种追求会自然而然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凯恩斯在他的《通论》里介绍道,《蜜蜂寓言》“是说有一个很繁荣的社会(因为推崇奢侈性消费而繁荣。笔者注),忽然其中公民都决定储蓄,结果却弄得一团糟,因为大家都崇尚节俭,于是奢侈品无人过问,原有之奢侈品,如衣饰、车马、宫室之类,或变卖偿债,或任其荒芜。结果是土地宫室等之价格大降,靠供给奢侈品为生者无法谋生;又因各业皆有人满之患,亦无法改行。由此得出的教训是:仅仅是美德,不能使国家兴盛;彼欲恢复古之黄金时代者,于致力于俭朴时,也要顾到平民生计”。在叙述完寓言的内容之后,凯恩斯还摘录了孟德维尔的有关评语。孟氏指出:“因为在私人家庭之中,处处节俭打算,从事储蓄,的确是致富之道,于是有人想,不论国家得天之厚薄,假使每个人都实行以上这个方法,则国家也可以致富。例如有人以为,假使每个英国人都择其邻居之节俭者从之,则英国人比现在还要富。我以为这是错的。”([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三联书店,1957年,第305-306页)凯恩斯是完全赞同孟氏的观点的——肯定之间,溢于言表。

  凯恩斯讨论的另一个理论前提是对社会来说是正确的标准,对个人则不一定正确;对个人来说是正确的标准,对社会则不一定正确。“私人致富之道,应用于国家行为上,失业乃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三联书店,1957年,第111页)而被凯恩斯称为经典学派的古典经济学是分析单独的个体,厂商行为的个量分析。而用这种建立在个体、厂商行为上的理论来对待宏观经济的总量分析时,就未免南其辕而北其辙了。

  2)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对经济危机的全新说明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的判断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制度问题,凯恩斯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的判断是有效需求问题。如果说劳动二重性原理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枢纽性概念,那么,有效需求则是凯恩斯经济学的枢纽性概念。

  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社会总需求。有效需求不足,

  是因为货币购买能力不足,并由此导致了萧条。凯恩斯试图用三大心理规律解释有效需求不足,第一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所谓边际效用消费倾向递减,是指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最末一个货币收入单位中用于消费的比例在减少。那么,边际消费倾向是如何影响有效需求的呢?

  大家知道,凯恩斯旨在通过消费解决生产问题,他一反传统经济学认为生产很重要的观点,把消费提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他看来,一切生产之最后目的,都在于消费。他详细考虑了影响消费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例如他所讲的客观因素包括所得的改变,资本价值的不能预料的变化;主观动机则如建立准备金,预防不测,使以后开支逐渐增加而不致下降。从事投机或发展事业的本钱,遗留财产给后人等。在此基础上,他的总体的结论和系统的见解是:①在人们收入增加的时候,消费也随之增加,但消费增加的比例不如收入增加的比例大。在收入减少的时候,消费也随之减少,但也不如收入减少的那么厉害。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通常低于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这是因为穷人的消费是最基本的消费,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在穷人的收入中基本生活资料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富人之所以富,在于富人早已超越了基本需求层次,基本生活资料在其收入中所占比例不大。②边际消费倾向取决于收入的性质。消费者很大程度上都着眼于长期收入前景来选择他们的消费水平。长期前景被称为永久性收入或生命周期收入,它指的是个人在好的或坏的年景下平均得到的收入水平。如果收入的变动是暂时的,那么,收入增加的相当部分就会被储藏起来。收入不稳定的个人通常具有较低的边际消费倾向。③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对边际消费倾向影响甚大。边际消费倾向的降低,使得萧条更为萧条。

  凯恩斯所用的第二个心理规则是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所谓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是指人们预期从投资中获得的利润率(即预期利润率)将因增添的资产设备成本提高和生产出来的资本数量的扩大而趋于下降。凯恩斯在用边际消费倾向规律说明消费不足之后,接着用资本边际效率崩溃去说明投资不足。

  给人们形成深刻影响的是凯恩斯似乎更着重于消费理论和消费政策。其实不然。在凯恩斯看来所谓的消费问题,只是由于资本边际效率崩溃,投资不足引起的,后者是因前者是果。在《通论》具有总结性的“略论商业循环”一章中,凯恩斯认为,发生商业周期的原因,恰恰在于资本边际效率以及人们对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预期引发了经济周期。凯恩斯写道,对于商业循环的说明,“其尤著者,当推消费倾向,灵活偏好状态,以及资本之边际效率。此三者之变动,在商业循环中各有作用。但我认为商业循环之所以可以称为循环,尤其是在时间期限长短上之所以有规律性,主要是从资本之边际效率的变动上产生的。”([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三联书店,1957年,第267页)这是多么重要的画龙点睛之笔啊!

  凯恩斯详细描述了对资本边际效率,即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是如何引致了经济周期的。凯恩斯写道:“繁荣期之特征,乃一般人对资本之未来收益作乐观预期,故即使资本品逐渐增多,其生产成本逐渐增大,或利率上涨,俱不足阻碍投资增加。但在有组织的投资市场上,大部分购买者都茫然不知所购为何物,投机者所注意的,亦不在对资本资产之未来收益作合理的估计,而在推测市场情绪在最近未来有什么变动,故在乐观过度,购买过多之市场,当失望来临时,来势骤而奇烈。不仅如此,资本之边际效率宣布崩溃时,人们对未来之看法,亦随之黯淡,不放心,于是灵活偏好大增,利率仍上涨,这一点可以使得投资量减退的非常厉害:但是事态之重心,仍在资本之边际效率之前崩溃——尤其是以前被人非常垂青的资本品。至于灵活偏好,则除了由于业务增加或投机增加所引起的以外,须在资本之边际效率崩溃以后才增加。”([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三联书店,1957年,第269页)这就是说,愈是预期资本的边际效率崩溃,愈是不敢投资,不敢消费,从而有了对灵活偏好的偏好。

  值得一提的是,凯恩斯在做出上述阐述时自己作了一个注释,注释写道:“私人投资者很少直接作新投资,但直接负责投资者,即自己看得明白,也往往不能不迎合市场看法,因为这样作有利可图。”([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三联书店,1957年,第269页)这就是说,资本所有者的和代替所有者投资的人在利益上是不一致的。凯恩斯关于经济循环的论述,以及关于直接负责投资者的人和资本所有者利益并不一致,因而对投资效益的关心度相对较弱的论述,讲的不正是我们自己的事吗!我们不正是那些操作投资的人,因为没有用自己的资本投资而导致了盲目投资和泡沫经济吗!

  凯恩斯用来说明经济危机的第三个基本心理规律是所谓的灵活偏好。灵活偏好规律是指人们愿意保持更多的货币,而不愿意保持其它的资本形态的心理法规。凯恩斯认为,灵活偏好是对消费不足和投资不足的反映,具体而言是由以下的动机决定的:①交易动机,指为了日常生活的方便所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②谨慎动机,指应付各种不测所产生的持有现金的愿望;③投机动机,指由于利息率的前途不确定,人们愿意持有现金寻找更好的获利机会。这三种动机,尤其是谨慎动机,说明面对诸多不确定性时,人们通常不敢轻易使用自己的存款。

  凯恩斯以他内在逻辑一致的三大心理规则,对于经济危机作了全新的说明,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摆脱危机,走出萧条的全新思路。

  (选自《经济学百年》,李义平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