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失海的渔民:贫富分化加剧 部分陷入“赤贫”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08日 01:44  经济参考报

  记者 苏万明 闫祥岭 张道生 北京报道

  《经济参考报》记者走访山东、广西、浙江等沿海渔区发现,许多渔民赖以生存的海洋渔业捕捞生产,正在受到冲击,渔民失海现象严重。在渔业体制从集体合作制向股份合作制的转轨过程中,渔民群体的贫富分化开始加剧。失海渔民受年龄老化、生存技能缺乏等因素影响,生计艰难,部分陷入了“赤贫”。

  转产无门路 发展无思路

  舟山市普陀区塘头社区42岁的渔民翁宏立说,他从18岁开始打渔,没上过几年学。“船上的营生还能凭经验,如果不打渔,自己真不知道能干什么。”

  随着渔民失海愈演愈烈,生产空间日渐狭窄,我国沿海渔区部分渔民正陷入“要地没地、要海没海”境地,各地政府正积极开拓渠道,帮助“失海”渔民转产上岸。然而,由于多数渔民年龄偏大、就业技能单一,脱离渔业生产后就业困难,生计艰辛。

  “想转产无门路,想发展无思路”,玉环县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林仁碧说,玉环县97%的渔民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60.2%年龄在40周岁以上,大多数只有海洋捕捞一种技能,且受自身素质限制很难掌握新谋生技能。

  舟山市普陀区塘头社区42岁的渔民翁宏立说,他从18岁开始打渔,没上过几年学。“船上的营生还能凭经验,如果不打渔,自己真不知道能干什么。”他说,自家渔船2002年被减掉后,他就在别人船上打工,一个月工资2000元,妻子没有经济收入,孩子读书开支又比较大,负担很重。“心里也想做点什么多挣点钱,可实在摸不着门道。”翁宏立说。

  记者在广西、浙江、山东等地都注意到,一部分年龄较大的渔民,由于缺乏其他生产技能,转产转业之后又不得不入海求生,返流渔民变成了无证生产,给管理带来了新难题。

  “隐性失海”导致生存艰难

  许多渔民反映,渔民和农民不一样,因为没有土地等基本保障,生活没有着落感,且成本较高。“连吃棵菜都要买。现在物价这么高,我们的日子过得比农民紧。”采访中有渔民这样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

  浙江省玉环县坎门社区是传统的渔村,社区主任、坎门海洋渔业公司经理许火云说,上世纪90年代以前,渔民日子比农民好,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部分渔民生活就只够温饱了,进入新世纪之后越来越差。

  由于成本上升,渔民虽然还能出海捕鱼但是渔业效益下降甚至亏本的“隐性失海”现象,也导致这些渔民生存现状越来越艰难。最近几年来,随着柴油、劳动力价格上涨,一些还有渔船的渔民作业成本快速上升,一些渔船出海打渔经常亏本。由于渔船造价较高,一些船主亏本经营甚至折价卖船,从而背上沉重债务,生活陷入赤贫。

  林仁碧说,不少渔民的积蓄基本上投入到更新渔船、添置设备和扩大再生产上,一次投资由10-20万元增加到40-50万元,少数渔民举债投资。但由于近几年捕捞生产效益滑坡,油价上涨,渔民收入普遍下降,一些船东资不抵债。

  《经济参考报》记者还发现,渔民群体的贫富分化正在加剧。在渔业体制从集体合作制向股份合作制转变过程中,多数渔民选择了放弃股份,股份结构由此从全员持股变成少数人持股。在浙江舟山,渔船股份集中到了30%左右的渔民手上,大部分渔民则沦为没有生产资料的雇工,股东渔民与雇工渔民之间年收入相差悬殊。

  吁建立失海渔民利益补偿机制

  渔民失海困境的出现,归根结底是因为当前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机制的失灵。

  接受采访的一些海洋渔业管理和研究人士指出,要缓解“失海”渔民的困境,需要以维护渔民权益为核心,进行包括失海渔民利益补偿机制、渔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一系列制度更新。

  完善相关法律,探索建立海域征用补偿办法,建立失海渔民利益补偿机制。我国至今尚未制定“渔民海洋使用权利保障法”和“渔民渔业捕捞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法律,一些地方政府在变更海域使用性质时,不征求渔民意见,损害了渔民的海洋使用权和渔业捕捞权。目前在渔民当中,对建立类似农民土地征用补偿机制那样的海域征用补偿机制的呼声越来越高。除国家和政府对“失海”渔民给予必要的经济利益补偿外,可与建立“谁开发、谁负责”的补偿办法相结合,使“失海”渔民在海洋开发中同样受益。

  创新渔业管理机制遏止竞争性捕捞。只有海洋捕捞业可持续发展了,渔民的生计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障。但在目前,国内海洋渔业基本上陷入了“竞争捕捞-过度投资-过度捕捞-资源枯竭”这一恶性循环。“先捕经济价值高的鱼种,然后是价值低的;大的捕完了捕小的;为了多捕鱼,船也越造越大。哪怕是一些新开发的种类,例如马面鲀,一旦进入商业捕捞阶段,其群体很快就表现出衰退的迹象。”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副教授慕永通说,因为管制失灵导致的竞争性捕捞必须得到改变。

  专家提出,海洋渔业管理应该明确渔业权属,避免资源利用的无限准入及自由准入状态,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渔民竞争性捕捞心理。同时,尽快研究捕捞限额制度,如规定渔民要申请捕捞证,然后按照额定捕捞量捕捞,如果无证捕捞则属违法。

  建立多元“失海”渔民社会保障制度。比如,与当前正在筹建的渔(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机结合起来,筹建“失海”渔民的基本生活、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为“失海”渔民建立适合渔区标准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当前,鉴于浅海养殖潜力大,近期可以通过大力发展浅海贝类养殖,解决部分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就业问题。

  掠夺式捕捞 近海几已“无鱼可捕”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发现,滥捕滥捞带来的海洋资源“荒漠化”,沿海工业快速推进、近海资源开发导致渔民作业海域大量被占用,以及渔民作业成本不断快速攀升等因素,正在不断侵蚀我国渔区渔民的生存空间。

  近年来,我国许多海域近海渔业资源日益减少。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副教授慕永通说,在渤海和黄海,掠夺式捕捞已致海洋渔业资源局部“荒漠化”。“以大黄鱼为例,80年代在黄海还挺多,目前野生种群基本已经消失。”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沿海渔区采访,近海“无鱼可捕”成为听得最多的感慨。浙江舟山渔场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也是我国四大传统海产主产区之一。当地渔民和渔业管理部门官员反映,受近年来滥捕滥捞影响,渔民作业渔场日益远离近岸,目前近海基本上已经无鱼可捕。“传统渔场已难以形成渔汛。”舟山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刘舜斌说。

  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副教授慕永通说,在渤海和黄海,掠夺式捕捞已致海洋渔业资源局部“荒漠化”。“以大黄鱼为例,80年代在黄海还挺多,目前野生种群基本已经消失。”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窦硕增认为,渤海曾经定位为我国的“战略渔场”,以前在渤海搞调查,一拖网拉上来能有100多种经济鱼类,十多年后,现在只有50多种,很多鱼种已经在渤海消失。“长江口、黄河口作为我国重要的渔场,现在黄河口渔场基本消失,长江口渔场也面临严峻考验。”窦硕增说,近海渔业逐渐衰退,而且近海资源近年不可能很快补充。

  同时,近年来,我国与邻国实施渔业划界,也让渔民失去了大片作业渔场。浙江省舟山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刘舜斌说,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的相继生效,使我国渔民失去了10万平方公里的渔场,此外受限制渔场还有26万平方公里。仅舟山一地,受此影响的生产渔船就近5000艘,涉及渔民2万人。

  在广西,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局长梁雨祥说,北部湾划界后,从北部湾传统渔场撤回的渔船达到5828艘,直接影响到了广西全区4.67万渔民的生计,涉及家庭人口16.69万人,并间接影响到与海洋捕捞业相关的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共计11.23万人。

  此外,港口、通讯等沿海工业的快速发展,也在大量侵占渔民赖以生存的海域。《经济参考报》记者在舟山了解到,目前整个舟山渔场管线密布、航线纵横,其中经过舟山渔场的各种管线超过170条。同时,随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建设、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进程加快,外轮航线进一步增多,目前整个舟山渔场的40%海域受到了限制。在广西,统计显示2007-2009年全区渔业水域被工业建设、旅游、公路建设等行业挤占使用面积达60637亩。

  大量围海造地工程也侵占了渔民传统作业渔场。在海岛县浙江玉环,浙江省重点工程——漩门二期、三期围垦完成后,全县将减少近10万亩滩涂和浅海面积,5000名渔民将不得不转产。“漩门湾围垦完成后,玉环几乎就没有滩涂了。”当地水产养殖户黄小祝说。

  与此同时,目前,我国渔民的渔业作业成本还在不断快速攀升。山东省荣成市虎山镇大龙嘴村渔民孙凤林告诉记者,这几年来,渔业资源少、油价高、人工工资高,海洋捕捞经济效益一直在下降。孙凤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从2010年9月1日至11月底,他的150马力渔船共收入60万元左右,但是柴油钱花费40多万元,工人工资支付30多万元,“目前看还在亏损”。孙凤林说,自己已经59岁,虽然经营渔船不赚钱,但是自己已经没办法改行,“只能硬着头皮坚持下去”。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银海区乔港镇,渔船主范德珠也给记者算了笔账:自己300吨左右的渔船造价是400多万。目前捕捞效益不太理想,一年只能赚10来万。“要收回成本遥遥无期。”范德珠说。

  远洋渔业:能否缓解渔民失海困境?

  “走出去”发展远洋渔业已成为中国渔业不得不为的一种选择

  远洋渔业,对于拓展我国渔民生产空间、增加渔获、参与全球海洋资源分配等,日益凸显其重要意义。目前,受国内和国际渔业环境不断发展的影响,我国参与远洋渔业的门槛越来越高,正需加大政策推动,尽快利用我国渔业面临的“战略窗口期”。

  公海渔业资源的管理日趋严格

  远洋渔业正成为世界渔业发展的热点。无论是在地理范围还是水域深度、捕捞品种上都进入广泛而全面的开发。

  我国远洋渔业尽管起步较迟,近几年虽然发展势头颇猛,沿海不少省份都把远洋渔业作为重点产业加以扶持培育,但随着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的日渐衰竭,以及国际渔业环境的变化,我国远洋渔业发展将面临重大考验,如果不能提速发展,日后发展将遇到更多制约。

  “走出去”发展远洋渔业,首先是我国近海渔业资源日渐衰竭的迫切需要,已经成了中国渔业不得不为的一种选择。“发展远洋渔业,让近海休养生息具有长远意义。”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窦硕增说。

  从国际渔业环境的变化来看,也需要我国尽早抓住机遇,否则日后再想参与难度将大很多。目前国际社会对公海渔业资源的管理日趋严格,各国公海渔业资源争夺日渐激烈。特别是北太平洋的鱿鱼和秋刀鱼资源又已被提出列入国际公约管理议程,预计2-3年后将实施国际公约管理。同时,沿海国家相继调整渔业管理政策,提高入渔费的呼声渐高,远洋捕鱼成本将进一步提高。

  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副教授慕永通说,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世界各国加强了对自己专属经济区内渔业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同时积极对公海和极地渔业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实现对海洋权益的物化。因此远洋渔业成为世界渔业发展的热点,无论是在地理范围还是水域深度、捕捞品种上都进入广泛而全面的开发。

  远洋渔业发展的四大“紧箍咒”

  投入大、风险高是渔民不敢投身远洋渔业的主要原因。“造一条远洋渔船投入都在千万元以上,一般人根本投资不起。”

  目前,我国远洋渔业仍面临燃料成本、船舶设施设备购置或建造成本、人工成本、管理成本、资源使用成本等“五大成本”的增加,以及现代渔民队伍匮乏、渔船装备落后、海外渔业基地缺失,这些因素成为制约我国远洋渔业发展的“紧箍咒”。

  投入大、风险高是渔民不敢投身远洋渔业的主要原因。“造一条远洋渔船投入都在千万元以上,一般人根本投资不起。”玉环县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林仁碧说,即使是一些渔业公司,也不敢轻易地去造远洋渔船。

  渔船建成后,生产运营的成本也颇高。广西裕华渔业公司副经理钟琪给《经济参考报》记者算了笔账,一条400千瓦左右的远洋渔船去南沙捕鱼,一个航次1个月左右,一般需要50吨柴油,按照目前的柴油价格光油费就在40万左右;此外冰钱要1万多、机油1万5左右、人工费2万左右、机器配件一两万,再加上捕捞工具等,所有成本在60万元上下。

  记者了解到,国内的远洋渔船普遍油耗大,随着燃油价格上升,燃油成本成为吞噬远洋渔业利润的主要因素,企业苦不堪言。“尽管鱼货价格也在上涨,但捕鱼成本上升更快,远洋渔业总体效益在下降。”钟琪说。

  远洋捕捞和近海渔业不同,渔船装备现代化要求更高,再加上跨国作业,对船员的个人素质要求更高。但现实情况是,我国沿海渔区的年轻人普遍不愿意从事捕捞工作,新补充的船员也多是内地农民工,并不能熟练操作现代捕鱼装置,造成船员队伍老化严重,知识结构偏弱,捕鱼技能下降。“缺乏有经验的渔民,尤其是现代渔民,已经成为一个问题。”广西北海市银海区侨港镇是个渔业镇,副镇长陈锦成说,目前多数渔民基本上还是用传统的技术在捕鱼,能跑远洋的渔民成了紧俏人才。

  相对于日本等远洋渔业大国,国内远洋渔船吨位小、装备落后,发展远海渔业还需要更多科技支撑。舟山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刘舜斌说:“远洋渔业跟造船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世界上先进的远洋渔船跟5星级酒店没有什么区别,它既是个捕捞船、工厂,还是个游艇,我们中国要真正成为远洋渔业大国,还需要在装备上提升档次。”

  海外渔业基地缺失导致我国远洋渔业效益流失严重,已经成为近期业界反应最集中的问题之一。由于缺乏海外渔业基地,目前,我国远洋公司多以捕捞生产为主,货物运输、油料补给、渔船维修等业务基本依赖于境外公司,价格高昂;冷藏、加工、销售等后勤服务和配套设施不完善,导致低价出售原料的现象比较严重,降低了我国远洋渔业效益。

  荣成市靖海集团荣远渔业有限公司是当地较早发展远洋渔业的公司。经理许德祝说,以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延绳钓项目为例,中国目前有200条船在斐济海域作业,其中荣成市已经有34艘渔船在斐济附近海域生产,而且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但是,我国渔船在斐济附近海域的后勤补给和渔货销售等,都要通过国外公司代理,渔船维修也没有自己的船厂,这样就无法发挥船队的规模优势。

  建议建立远洋渔业风险基金

  从远洋渔业战略意义上考虑,建议国家开展财政支持,建立远洋渔业行业风险基金,处理海上偶发、突发事件。

  远洋渔业从业人员和基层渔业管理人士建议,要加快发展远洋渔业,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建立远洋渔业风险基金。当前,我国的远洋渔业企业基本上处于靠天吃饭状态。自然灾害和政治因素的双重风险,再加上海盗及有关入渔国家的战争,让远洋渔业面临高风险。从远洋渔业战略意义上考虑,建议国家开展财政支持,建立远洋渔业行业风险基金,处理海上偶发、突发事件。

  加大柴油和新建远洋渔船补贴力度。广西裕华渔业公司副经理钟琪说,希望柴油补贴与市场柴油价格联动,同时柴油补贴要发放及时。同时,我国远洋渔船目前普遍面临装备老化、产能效益不高的困境,急需加大投入,更新换代。

  培养远洋渔业相关专业人才,加快海外远洋渔业基地建设。荣成好当家集团创始人唐厚运等业内人士建议,发展远洋渔业既是争取海洋渔业权益、参与国际资源分配的需要,也是优化渔业结构、加速我国现代渔业进程的必然选择,海外基地建设应该尽快提上日程。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我国在斐济附近海域已经形成规模生产,荣成当地许多企业界人士已经形成一个在斐济建设我国海外渔业基地的初步规划。他们建议,由上级政府主管部门,以海外项目投资的方式,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扶持引导,鼓励我国企业投资参与,共同建设我国自己在斐济的海外基地。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