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而亮:北京市的公车定义叫人犯晕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06日 23:44  中国产经新闻报

  文/本报特约评论员 李而亮

  北京市以第一个“吃螃蟹”的精神公布了公车数量,62026辆公车数字有整有零,不由你不信。此数字的亮相不仅是对今年3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向社会公开“三公”经费支出情况最及时的贯彻与回应,也让社会上传言北京拥有公车70万辆(包括中央国家机关)的好事者适时闭嘴。

  笔者不才,革命工作30多年也忝列了个局级干部,单位安排公车1辆。在全国人民对天量“三公”消费的声讨浪潮中,有时会觉得如芒在背。但从这次北京市对公车的定义中,却获得莫大惊喜。据北京市财政局新闻发言人介绍,纳入统计范围的6.2万辆公车“包括了市各级党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用于公务的机动车辆(包括载客汽车等所有车辆)的实有数量”。换句话说,此范围之外的,非公车也。

  听此一言,浑身轻松。因为笔者供职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从未享受过财政拨款,连半拨款也没有。有此明确之公车“定义”,以后再也不用背特权腐败的包袱了。轻松之余,不禁犯晕。本人座下之车,如果不算公车的话,那又是什么车?总不能叫私车吧?

  中国人讲究公私分明,非公即私。当今时代不再强调大公无私,但孰公孰私总是要分清楚的。从体制上讲虽然产生了多元体制、复合体制,但无论是资金还是财产,从不允许将公私混为一谈。国人对公与私的区分相当清楚,但凡属于国家和集体的,即为公。公家的东西哪怕多得烂在地里,与私人也没有关系,谁据为己有就是犯罪。就拿笔者供职的单位来说,虽是自收自支、自负盈亏,但所有资金资产都纳入国有资产管理,每年接受上级部门定期审计,盈亏与否涉及国有资产的增值流失,后果比单位日子好坏要严重得多。本人乘坐的车辆,严格按照国有资产登记管理、折旧报损。这车不叫公车,还能有其他属性吗?

  公众所认知的公车,毫无疑问就是指非私人购买的车辆,不管是财政拨款,还是单位、企业、集体掏的钱。北京市财政局统计的数量没有错,问题是将“公车”变换了概念,把公车的范围大大缩小了。这样做的效果非常好,用权威的数字堵住了很多对公车费用的指责。一个近2000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又是首都,仅有包括其它客车在内的6万多辆公车,称得上廉洁政府了。如果说,我们一直将公车的定义圈定在财政拨款的范围内,也未尝不可。可搞笑在于,当需要另外一种成绩时,我们又顾不上曾经的说法。比如2006年中非论坛,当时媒体就突出报道中央国家机关和北京市封存了49万辆公车;2008年北京奥运会,又报道说封存了约一半公车,超过了50万辆。前后矛盾,天壤之别,想不犯晕都不行。

  就公车消费而言,其实最难管住的恰恰不是那些全额财政拨款的机关,而是国有企业、不同性质的事业单位,还有通过各种改制已经辨别不清的混合体机构。北京大街上那些横来穿去的高档车,在挡风玻璃上挂着形形色色证件标明不同寻常身份,怎么看也不像是私家车。这些占了大头的公车,靠财政部门是统计不进去的。如今我们国家任何开支,早就无法以财政拨款作为统计,为何对公车消费统计就由财政部门来大包大揽了呢?

  中国消费水平在世界上表现最惊人的是“三公”,老百姓责骂最多的也是“三公”。按照北京市公车定义来延伸,下一步对公款吃喝和公费旅游也按照财政拨款的口径来统计的话,得出的结论一定也会与公众的估计大相径庭,令人匪夷所思。中央对“三公”经费压缩治理的决心,没准就重重砸在软枕头上;老百姓能看到的,不会是整治结果,而是新矗立的牌坊。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