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谣盐过后:资本推手隐身幕后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05日 16:09  财经国家周刊

  抢盐风波的最大悬念是,这一事件只是民众恐慌的集体宣泄,还是另有资本推手隐身幕后

  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王云辉

  3月16日,当核泄漏的阴影还笼罩着日本,很少人料到,远隔千里的中国,一场抢盐潮上演了。

  从这一天开始,因一则"海盐受污染,中国将缺盐"的谣言,无数人涌入商场超市,争夺看得见的每一包食盐,甚至酱油和咸菜。大型商场到社区商店,货架上的食盐全都被抢购一空,在一些黑市,盐价迅速被炒到数倍甚至数十倍。

  抢盐潮很快收场。3月18日,随着中盐集团以充足食盐调拨补给各地市场,大量投机炒作者也被打击,"盐荒"谣言被迅速平息。3月20日,商务部对外表示,除个别省份少数城市的部分小型渠道还暂时缺货,其他地区的食盐市场都已恢复正常。

  盐潮"裸泳者"

  巴菲特曾有句名言:只有海水退潮,才能看清谁在裸泳。

  "最倒霉"的"裸泳者"是武昌一名郭姓男子。据当地媒体报道,该男子3月17日斥资2.7万元,高价囤积了13000斤食盐,在20多平方米的出租屋内,260袋盐堆起1米多高。但由于"抢盐"潮的退去,盐价迅速跌回原位,该男子只得试图退货或将其低价转手。

  此后一周,该男子多方设法,这批"烫手山芋"依然退不掉,卖不了,运不走,反被曝光于天下,引来外界的口诛笔伐。

  该男子并非特例。在"抢盐潮"退去同时,"退盐潮"波澜渐起。

  一个细节是,各地工商部门3月17日接到的投诉电话,大多是反映食盐缺货、断货、价格疯涨,而到3月18日,投诉电话变成了投诉商家不给退货,甚至与店家发生冲突。

  "退盐族"未得到太多同情。在各媒体进行的民意调查中,大多数公众都认为,应该为之付出代价。

  尽管如此,在这场风波中,中国几乎所有地区都爆发抢购潮,这已经不仅是少数"裸泳者"的个体问题,而是整个社会体系与民众素质都面临的挑战。

  曾对2003年非典时期一些地区对醋、板蓝根等物品抢购潮进行研究的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副研究员樊春雷认为,恐慌正是造成抢购行为的主要原因。在面临非典、核辐射等压力下,恐慌心理会让民众认为"做点什么总比什么都不做好",一旦出现抢购风潮,即使明知道是传言,仍然会有非理性的从众冲动。

  与此同时,社会传播体系的进化,更使得流言的传播范围与速度出现了巨大变化。

  "过去,流言爆发时更多靠口耳相传,传播区域小、传播速度慢,且传播过程容易溯查,而现在随着电话、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出现,流言可以迅速传播并爆发,并扩展到更大的范围,这令政府的反应时间被大大缩短。"一位新闻传播专家举例说,抢盐风波从流言出现到全国食盐被抢购一空,只用了2~3天时间,而在此过程中,电信运营商的话务量和互联网上的相关信息,也出现了爆炸性增长。

  值得警惕的是,由于过去一些负面案例的影响,许多人宁可相信传言,也不相信专家,宁可相信邻居,也不相信新闻机构。一旦出现传言,即使政府机构全力辟谣,也有很多民众不愿意听从,这加大了抢盐潮等突发事件的处理难度。

  谁制造了"谣盐"

  抢盐风波的最大悬念是,这一事件只是民众恐慌的集体宣泄,还是另有资本推手隐身幕后。

  据浙江警方的排查,引发抢购食盐的消息,最早是在杭州工作的一名陈姓男子在互联网上发出,并迅速在互联网上扩散。据该男子称,是在网上聊天时看到核爆炸将不断污染中国海域,应该储备盐与干海带的信息,随后该信息被复制并转发。

  与此同时,云南盐化(SZ.002053)等股票也开始异动。

  据了解,自3月15日开始,云南盐化的交易量就突然放大,并且频频出现巨额大单,游资席位当日的买入资金,更是创了下该股2010年以来的单日最高纪录。

  3月17日,云南盐化开盘即被封至涨停,并带动兰太实业(600328)、涪陵榨菜(002507)等股票暴涨。

  让外界质疑的是,当日5家浙江、江苏的证券机构(财通证券温岭东辉北路营业部、湘财证券杭州教工路营业部、金元证券杭州体育场路营业部、银河证券杭州湖墅南路营业部、以及东海证券南京长江路营业部)成为推涨的主要动力,共买入逾5100万元,占云南盐化当天成交额的近50%。次日,其中4家机构又开始全面抛盘。

  对此,坊间传言称,有浙江游资提前在股市大量买入云南盐化等个股,在抢筹成功后散布大量谣言,并到浙江各地抢购食盐造成市场慌恐,最终成功将云南盐化拉至涨停获利。

  由于没有证据证实,这一说法已成悬案。

  不过,证券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提前建仓、炒作概念、拉封涨停后出逃,这确是游资惯用的短线手段,"而且,拉涨云南盐化的资金主要来自江浙,15日就开始建仓;而抢盐的情况最早也是在江浙等地出现的,大规模的抢购则由16日才开始,两者之间很难说没有关联。"

  公信力提升

  谣言自何处而来,如今已非最重要的议题了。

  抢盐潮过之后,外界更关注的是,政府在此次风波中的表现与反思。

  毫无疑问的是,面对突发公众危机,无论反应速度还是信息透明程度,相关部门的表现较过去都有改善,比如整个事件从爆发到基本平息,前后只持续了4天时间。

  据中盐公司有关人士透露,3月16日晚间,浙江最早出现食盐大规模抢购后,当地盐务局当天就启动了食盐供应应急预案,并开始向公众辟谣,并报告中盐总公司。

  3月17日一早,中盐总公司便将报告紧急上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资委,并迅速组织一切力量,向各地大中型零售商配送食盐,并采取限购、供应散装盐等应对措施,保证市场供应。与此同时,商务部、工信部、发改委等部门的辟谣、打击囤积投机、组织调运等工作也全面展开。

  更受外界认可的是,在谣言大量通过微博等互联网渠道传播时,中盐总公司等部门也迅速通过互联网展开针对举措,比如开辟微博,第一时间进行面对公众的实时解释和答问,进行辟谣。

  也有人士认为,政府部门不是没有需要反思并加以改进的地方。

  一位舆情研究人士表示,早在2009年,福建就曾因为海水污染发生过抢购食盐事件,而在此前数年中,非典、甲流等公众安全事件出现时,每一次都曾引发社会恐慌和抢购风潮,但此次日本出现"核危机"后,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并进行预防,这应当引以为戒。

  "这次值得庆幸,因为中国并不缺盐,可以迅速调补,平息抢购潮,但如果下一次谣言不是盐,我们短时间内无法提供足够的市场供应,怎么办?"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认为,政府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机制,确保未来应对突发事件时,不会受制于供应问题,"比如在民众抢购食盐时,向公众发放领取食盐的凭证而不是直接卖盐,政府则向民众承诺,可以随时以凭证领取需要的食盐,因为绝大多数民众买的其实不是盐,而是一个安全感。"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