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终结抢盐潮需防信息不对称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22日 12:00  深圳特区报

  

终结抢盐潮需防信息不对称
随着核泄漏的谣言平息,抢盐潮退去,退盐族开始出现。CFP供图

  ■ 熊元俊

  由于日本里氏9级地震引发核泄漏事件,全球不少国家出现抢购防核辐射产品现象。比如碘化钾在欧美脱销,中国再现抢盐风潮。这种在短期内造成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的抢购现象,多数是民众恐慌情绪下的盲从之举,有些则是在信息不对称下的自我心理解压疗法。

  面对美国国民抢购碘化钾的现象,美国总统奥巴马日前出面呼吁,“目前不建议采取其他预防性的措施”。据媒体报道,在美国亚马逊网站上,一盒14片装碘化钾一度卖至499美元,在3月11日仅用18.99美元就可买到。同样,在中国部分城市,一包500克的加碘盐一度被炒至20元,远高于官方定价的1.3元。

  碘化钾并非大众常见药,面临突发性需求时容易放大供求缺口,引发抢购潮仍在情理之中。食盐在中国属于专卖产品,“被抢购”则有疑点。资料显示,我国盐产能达8000多万吨,食盐年销量仅800多万吨,再加上各地盐业公司大多有三个月库存量,很难形成长期短缺格局。

  从过往经验看,食盐抢购潮只是瞬息即逝的阵风。在2003年的非典和2008年的甲流爆发期间亦曾出现。食盐经常成为抢购载体,与其价格低廉且存在需求刚性有关。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加碘盐从1.3元到20元的涨价过程,是在自信息不对称的作用下,“信息租金”在交易中逐层加码的结果。简单来说,信息对称是交易双方等价交换的前提,而信息不对称现象,将导致占据信息优势者更能获得交易优势。在因为日本核泄漏事件引发的抢购风潮中,信息租金不仅体现对防辐射产品供需缺口的判断能力,更需对核泄漏进程有更准确的预测能力。

  如果信息不对称现象延伸至公共安全领域,则极易由个体恐慌行为,通过蝴蝶效应,演变成群体情绪失控事件。在社会学理论中,所谓一只亚马逊河流的蝴蝶轻轻扇动翅膀,可能在得州引起一场龙卷风的现象,被称为混沌现象。它既预示着对人类群体行为的不可预测性,又提醒决策者防微杜渐,避免因信息传播混乱引发更大的恐慌。按照混沌理论,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可能导致未来结果的巨大差异,让民众尽快获悉事实真相,可有效化解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群体恐慌。

  当抢盐现象出现后,在网络论坛、QQ群或者手机短信中,出现大量关于抢盐的搞笑段子。有人戏称,“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的下一个是盐王爷”。网友围观抢盐风潮,或许证明多数人仍是理性看待抢购现象。

  当公共领域出现食品安全或者生命安全问题时,一些居民在无法掌握有效信息的背景下,为满足自我保障生命安全的需求,可能对诸多谣言采取“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从而加入抢购大军。其中不仅有未雨绸缪以防万一的考虑,更多是在重大灾害面前个人释放恐慌压力的一种表现。毕竟,因错误抢盐导致的损失,在不幸被核辐射的风险面前微不足道。

  虽说“谣盐止于智者”,信息资源共享却是防止信息不对称效应扩大的关键。由于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及时介入,大量传播食盐并不短缺以及中国未受辐射污染等公共信息,令居民对日本核泄漏的恐慌情绪迅速降温。再加上食盐临时加大供应,抢购风很快停息。据广东省盐务局的消息,从3月16日下午2时开始、到3月18日结束的食盐抢购潮,在两天内卖出了平时1个月的销量。最近的新闻则是,一些食盐抢购族变成退货族。一些人由于囤积数箱食盐未能退货,而向消费者协会投诉商家,此举再度招来众多网友围观,批评者的理由是抢购者应为盲从行为买单。

  其实,信息资源如同其他社会财富一样,属于稀缺资源,一旦被个别群体独占则可能带来巨大利益。从食盐抢购潮迅速向退货潮转变这一个案来看,在公共安全领域迅速消除信息不对称现象,不仅有利于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更是维护社会公平公正和秩序稳定的关键之举。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