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海底捞乌托邦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22日 07:16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杂志

  吴阿仑

  四个月前,在朋友的带领下,我步入了一个叫海底捞的世界。从开车接近店前那一刻起,我就被一种特别的氛围包裹。保安的指引动作认真而富有激情,连就餐等座位也变成一项舒适体验,一家老小被热情体贴的服务人员精心照料,热毛巾、小零食、饮品、小礼品、娱乐用品消灭了可能的烦躁和饥饿。这里的热情和慷慨程度简直不像是在做生意,而是在从事一项愉快的公益事业。服务人员的热情像是发自内心,你的每一个需求都被服务员细心地看到,并得到很好的满足。这家火锅店极大地颠覆了我这么多年的外出就餐体验,令我产生好奇:一个组织,需要何等理念和手段才能呈现这般面貌?

  这样我便认识了张勇,这个奇特餐饮组织的打造者,一个40多岁的四川男子。他最近也成为媒体纷纷报道的对象,极具异端色彩的海底捞的运作秘密开始浮出水面。在事无巨细、头绪纷繁、极难有效管控的餐饮服务业,怎样让来自底层草根、学识有限、打工只为糊口的员工,真正成为用心的服务提供者,而不是在森严管理制度下皮笑肉不笑的机器人?张勇的答案出奇地简单:视员工为平等者,让员工体会到被尊重。

  这放在别的公司可能只是一句装点门面的漂亮口号,但个性奇倔的川汉子张勇却将之作为行动指南,并使之成为海底捞的力量源泉。给员工发高于行业水平的工资,并雇保姆照顾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让员工快乐工作,这些成为了员工提高顾客满意度的第一驱动力。

  相匹配的一项制度是,海底捞并不以营销额作为员工业绩的衡量标准,而是看多少顾客再次进店时点名要他服务(尽管这也促使有的员工有过分热情之嫌)。为让顾客满意,员工们还得到充分授权,可以随时灵活采取行动,甚至拥有为顾客打折及免单而无须上报的权力。授权在多少企业的文化手册上广被吹嘘,但能如此授权的中国老板,除张勇外恐难有第二人。

  奇怪的是,被看作海底捞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优势的这套企业文化体系,并非出自某个管理大师的理念和设计,而是来自中专毕业的张勇多年来的自行摸索。四张桌子起家的张勇,其创业历程充满草根色彩,但与黄光裕这种狼性草根创业者不同,张勇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理想主义者。作为管理之道的平等、尊重理念,竟是源于张勇少年时代在图书馆看过的西方政治书籍。

  关于自己的员工,张勇有过此番论述:“我感觉我的员工有些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上,不知道为什么活着,我不要求他们忠于我的价值,也不要求大家忠于公司的价值,但是我要求他们忠于自己的价值。”

  乌托邦可以存在于尘世吗?商业机构可以在实现赚钱目标的同时,为超越金钱利益的人文理想而奋斗吗?前不久出版的一本商业书籍《日本最了不起的公司:永续经营的闪光之魂》给出了肯定答案。书中描述的几家公司有的坚持只聘用残疾人,为残疾人提供一个发挥生命能量的舞台;有的为做好当地社区服务,坚持抵制向外扩张;有的为满足顾客的微小愿望而竭尽全力。它们在放弃了规模优先思路的情况下,实现了商业机构与人的和谐共生。

  无疑海底捞也颇具这种“闪光之魂”。但这个乌托邦能否长期存在下去却值得担忧。在这个凡事讲速度和规模的国家,目前在全国拥有60余家分店的海底捞被认为规模发展不够快。而随着规模的日益扩大,这种企业文化能否被不走样地复制,连张勇本人也心存疑虑。在规模扩张的要求之下,海底捞目前在寻求上市。谈及上市动机,张勇还表示,“公众持股”可以让海底捞“在碰到惹不起的人和麻烦时,多一层保护”。言下之意,海底捞如今是出了头的鸟和壮了的猪,这岂不悲哀?

  也许很多人急于使目前的海底捞效应迅速膨胀,从而变成赚快钱的工具,几乎可以肯定这不是张勇本人的意愿。但他还能像从前那样,掌控海底捞的命运吗?

  希望这个乌托邦不会只是昙花一现。希望更多的乌托邦能在中国的商海里浮现,来净化现有的浮躁有毒空气。

  财经作家

  联系作者请发:boboallen@gmail.com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