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暴力慈善”对受助者未必是好事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22日 05:40  深圳商报

  3月15日,被冠以中国“首善”的陈光标(微博)离开了日本;3月16日,他赶到云南盈江地震灾区,向两个寨的群众发放了23万救灾款,每人200元。不过,他在派钱后与村民举钱合影的照片在网上引发争议。对于自己的慈善行为曾被定义为“暴力慈善”的说法,陈光标当天主动回应说:“这正是目前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需要。”陈光标在交流中表示:“我觉得‘暴力慈善’这个定位非常好。因为当前中国慈善事业的大发展必须要用‘大暴力’去推动。用暴力慈善才能推动慈善事业大幅度地进步。”

  比起那些和风细雨甚至不为人知的慈善行为,陈光标的慈善确实高调得有些“暴力”。高调捐钱、高调发钱不说,单是那堆成小山的现金就能把人看晕。

  作为慈善家中特立独行的一位,陈先生的作为虽然常常被人质疑,但他对慈善事业的发展、慈善观念的普及,确实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慈善的目的是使困难的人获得帮助,达到这样的目的当然重要,但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同样重要。过程和方式对目的的影响是不容低估的,好的方式可以达到好的目的,不好的方式虽然达到了表面的目的,也可能让整个事件的性质变味。

  陈光标说“做了好事不说出来,我心里会憋得难受”,陈先生是个诚实的人,他说出了自己之所以高调慈善的心理原因。高调宣扬自己做的好事,虽然与传统观念不甚相符,但在价值日益多元的今天,倒也不会受到太多非议。“不说出来憋得难受”也就意味着“说出来会心里好受”,可是,问题在于,在考虑自己心理感受的同时,在让自己心里好受的同时,陈先生也应该考虑到受助者的感受。

  陈先生说:“我不怕任何人质疑,我心理的承受力是无限的。”看陈先生这么多年面对质疑的表现,我们当然有理由相信陈先生有超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但是,我们也知道,需要帮助的贫困人群,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却往往是敏感而脆弱的。

  所以,人们的质疑也并非全无道理,至少,与受助人一起举着钱照相的举动还是越少越好——虽然贫穷不是丢人的事,但给富人当陪衬还是会让人多少有些难堪。希望陈先生在高调行善的同时,也能多了解一下普通人的心理,少些“暴力慈善”,多些“温柔慈善”,不是更好吗?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