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奶农的不同命运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22日 01:10  第一财经日报

  惠正一

  当新西兰奶农们忙于兼并之际,中国的乳业也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

  来自江西的小李父母当时在当地一家龙头乳企工作。“当时的牛奶可金贵了,”小李回忆道,“小时候去看牙医,医生听说我父亲在当地乳企工作,立马说不用付钱了,用奶粉代替就行了。”

  但是后来一切都变了,当地奶农卖奶越来越难,生乳的价格甚至不如瓶装水,“我亲眼看见奶农将牛奶倒在了河里,河水都变白了。”

  这一变化的背后,折射的是中国乳业的急速膨胀。随着消费需求的增长,各大乳企拼命跑马圈地,同时为了支持销量,企业展开了奶源争夺之战。自建牧场投资高、周期长,疯狂扩张期的乳企完全没有耐心。创造当时乳业神话的蒙牛发家之初甚至在没有自有工厂的情况下便开始市场营销。

  原来相安无事的乳业生产供应链被打乱,中间商应运而生,成为最大的获利者。而产业链的最上游中国的奶农并没有享受到行业快速增长带来的利好。相反,企业的恶性竞争、中间商的压价,令各地杀牛倒奶事件时有发生。中国奶农对于行业发展而言,是个被动的群体,因此他们的声音很容易被忽略。

  有统计数据显示,从乳品行业的产业链来看,整个奶业产业链中,奶牛养殖生产、奶品加工、奶品销售三个环节利润比为1∶3.5∶5.5,而奶牛养殖生产、奶品加工、奶品销售三个环节的成本比例正好相反,为6∶3∶1。一位专家指出,在整个奶业产业链中,奶牛养殖产生的成本与利润分配严重倒置的情况已成为业内的共识。

  最终,中国乳业尝到了苦果。2008年的最后一天,66岁的三鹿集团前董事长田文华在审判席上当庭落泪,面对指控,她承认情况“属实”。至此,这个曾经有望赶超光明乳业成为中国第三大乳企的明星企业轰然垮台。而恒天然恰好是三鹿的外资股东。

  在一次媒体晚宴上,恒天然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管在谈及三鹿时无奈地表示:“我们可能太天真了,太信任合作方了。”这位高管的家族在新西兰拥有4个牧场、16000头奶牛。在他看来,牧场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要好好保护,因此发生这样的短视自残事件不可想象。他或许忽略了一点,不一样的商业逻辑背后是不同的故事。中国乳业和新西兰乳业发展走了完全不同的路,奶农的地位决定了他们的命运。

  三聚氰胺事件的爆发不是偶然。事实上,三鹿事件对于市场的影响还在继续,新近一家新西兰奶粉企业哺尔在宣布开拓中国市场的发布会上明确表示,不会在中国设工厂,而是会坚持用原装进口产品。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