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什么“力”能让“人”成为资源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22日 00:01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郭梓林

  

什么“力”能让“人”成为资源
马克思说过,他有两大发现:一个是剩余价值,一个是阶级斗争。

  剩余价值是谁创造的?经济学界尚存在分歧。但经济学家都一致认为:剩余价值是人创造的,是人才创造的。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推导出:“人力是一种资源”。继续顺着这个逻辑: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就能为企业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这应该也是没问题的。基于上述推导,所有关于人力资源问题的讨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企业持续、稳定和长期地创造最大化的效益,这也是公理。

  当然,公理不能当饭吃。而如何选拔出、使用好、稳定住人力资源的智慧与技巧,则是一个可以给人们带来利益的上手工具。因此,不论是对于想把企业做大、做强的企业家,还是企业中从事人力资源实际工作的人来讲,甚或是对于出版商来说,关于人力资源方面的“道”与“术”,或者说“智慧”与“技巧”的书,一定是受欢迎的,是有市场的。重要的是作者的视角、品位、高度、语言以及出版者的包装水平以及推广力度。

  我手头就有一本这样的书——《聆听智慧——世界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三人评》,这是中华英才网·人力资源管理系列丛书中的一册,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全书以对话形式配合翔实的背景资料,对人力资源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生动有趣的讨论,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加之出版者在装帧设计上极其考究,夹插图片与经典旁白,双色印刷,版式灵活唯美,且只有23万字(现在的人看书就是怕厚,怕读不完)。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是《HR经理人》杂志上深受读者欢迎的“人力资源管理锵锵三人评”系列文章的精编版。全书以其专业实用的内容、清新隽永的风格,让人在聆听谈笑间感悟真知,在随意浏览中体会灼见。可以说这是一本解读人力资源前沿问题和实战问题的难得的好书。

  我是研究企业文化的,企业文化是研究人的,因此关于“人”力资源的书,能够引起我的兴趣,看过之后也确实收获颇丰。因此,一方面是心有所得,另一方面是盛情难却,答应来写这样一篇书评。在我看来,好的书评是这样的:有的人看了书评后,就赶紧去买原著来看,而有的人看过书评后,就不再去买原著了。为了不让出版社为难,我努力实现第一种情况,争取避免第二种情况(其实只要写得不太长即可)。

  著名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中华英才网总裁张建国,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董事长彭剑锋,能把在IBM、宝洁、联想、微软、诺基亚、华为、惠普、GE、万科、上海贝尔、阿尔卡特、飞利浦等知名企业做过或正在做人力资源工作的经理人请到会客厅,锵锵碰撞思想火花,坦诚交流实践经验,实属不易。所谈话题,既纵横捭阖,又深入浅出;既视野广阔,又贴近实际,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真知。由于谈话者都是来自管理实践并仍然在企业一线工作的人士,所以他们对人力资源问题发表的见解,常常是一针见血,入木三分,精彩纷呈,妙语连珠。而对这些散落在讨论中的思想精华,编辑都已经悉心地把它们遴选了出来,置于边眉,这无疑是极大地方便了阅读。应该说,这既是该书的第一大特点,也是该书的第一大卖点。

  该书的第二大特点是,策划人把“三人评”关于人力资源的所有讨论,切割成四大块,即选人篇、用人篇、留人篇、变革篇,并根据这四个方面的问题组织讨论,使整本书的框架严谨,脉络清晰,从而成功地把聊天为内容的文章,整合成了形散而神不散的佳作,全书12个章节,既各有重点,又互相关联,读起来既不失主线,又舒展自如。对话的书能编成这样,真是难能可贵!

  第三个特点可能应该把主要功劳归于责任编辑。能把对话文稿编辑整理得如此流畅,朗朗上口,读起来轻松愉悦,的确是不花一定的心血不能做到的。为这样文字质量的书掏钱,我向来是不吝啬的。

  如果你想知道:用什么“力”,如何使用这种“力”,能让“人力”成为企业发展的生生不息的资源。请你打开《聆听智慧》,自己去悉心享受这份标价才30元的精神美餐吧。

  最后我想再说一句的是:关于把人力当做资源的问题,其实还隐含这样一个不言自喻的公理:资源无国界,使用要付费;谁能出高价,资源向谁去——这既是经济学关于产权约束下资源优化配置的原理,也是一个被经济学反复论证过的交易理论问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