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汪静赫/文
他的秀
3月13日陈光标(微博)上传微博的一张照片两天内被转发了8000多次。陈光标将日本老妇从危房中救出来的动作及照片背景遭到网友的全方位分析,从闪光到像素,甚至老妇的姿态,得出的结论是陈光标为了作秀生硬摆拍,这种观点得到了不少网友的认同。
而在不久之前,陈光标的另一张照片也同样引起了公众的极大关注。在那张照片上,陈光标的道具是10万元钱一块砖、整整330块砖组成的一面总共1.68米高、3.8米长的“钱墙”。
3月11日日本地震爆发后,有网友在微博上说:“陈光标该去日本了。”这本为说笑之辞,却在数小时之后成真。
11日晚9点,正当网络上国人对这场地震的关注率到达顶点之时,陈光标已悄然飞离北京,到香港转机后,于第二天早晨4点多到达日本。此后一天多的时间里,陈光标带领他的“民间救援队”跑了千叶、茨城、福岛三个地方,发放了三车救灾物资,从废弃的房屋中救出了三个人。
在千叶县,一位当地官员告诉陈光标,他们是他看到的第一支来自外国的民间救援队。
陈光标最新的行踪是3月16日上午到达云南盈江灾区,他与地方政府组织了三个村,找了十几名志愿者,一起给900多位灾民每人发放两百元的慰问金。 此外还包括一户受灾人家十多岁孩子心脏搭桥手术费用4万元,此次发放慈善善款共计约23万元。
从日本到云南,从一个灾区到另一个灾区,所有这些,陈光标用照片和文字在微博上记录下来。在公开的网络世界中,各方评论不断指向陈光标,在关于他的7万多微博中,关于他作秀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观点。
陈光标的慈善之所以带着“秀”味儿,除了2010年公开表示要“裸捐”,更多的是源自于他高调的“发钱”。早在汶川地震救灾期间,他随身带了200万元的现金支票,到成都后提出25万元,一路向灾民发放。这种直接与灾民面对面的发钱行善,突破了固有的慈善模式,也打破了低调公益的旧有形象,一时间得到公众赞誉之外,但也因过于高调引发作秀质疑。
陈光标的散钱豪举在此后一再出现,他的慈善之举渐渐从沉默低调的公益新闻中跳了出去,高调出现在热门话题之列。在公众的舆论中,有人笑他太假太作秀,有人说他太傻太慷慨,也有人赞他太善太仁义,各种说法云集于身的陈光标没有停止慈善的脚步,反而越来越高调。
对于作秀质疑,陈光标的回应依旧高调:“希望更多的人来学作秀,因为跟我学作秀了,有更多的人也得到帮助了,拿真金白银来作秀,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及时得到帮助。”他认为高调作慈善是要传播好事。“做好事如果不说,心里憋着难过”。
专家说
与言辞直接的公众评论相比,来自专家的观点则显得理性和温和。
清华大学创新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认为,陈光标式慈善并不代表慈善事业发展的方向,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一种倒退。邓国胜的观点是,陈光标在中国慈善界拥有很大影响力,他能够不断反思与学习,是为中国的富人慈善树立了更好的榜样。
针对陈光标的慷慨发钱,邓国胜表示,作为普通公民,这种一对一的捐赠并无不妥,也是一种爱心表达的方式,但是作为社会公众人物的陈光标,由于他的一举一动对其他企业家等有示范作用,因此这种做法并不合适。邓国胜认为,用“发钱”这种方式做慈善专业性不高。扶贫济困最大的难题之一就是目标群体的瞄准机制问题,也就是说如何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这个工作其实比较复杂,需要扶贫机构的专业技能的。在邓国胜看来,陈光标式慈善缺乏专业性,且效率低下。他认为,做慈善不容易,也需要精益求精。最好的办法是陈光标自己办一个非公募基金会,专业化从事慈善工作。
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团觉得陈光标的做法不能说是作秀,他认为陈光标是想要建立透明、公开的标准,社会的道德标准,建立一种公开、透明的慈善。杨团认为,慈善默默无闻地去做,不能使得更多的人了解慈善、参与慈善,这是不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在他看来,陈光标的高调,是在树立透明、公开的道德地标,但同时在杨团看来,陈光标的慈善方式并不值得倡导,他认为从传统慈善走向现代慈善,就要从个人慈善走向组织慈善。
知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对陈光标的高调慈善表达了赞许之意。他认为作秀不一定是坏事,作秀就是表演,关键看作什么秀,作秀的目的何在。他觉得陈光标这种作秀应该是鼓励和支持的,不应该遭到打击。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的观点是,陈光标的言论一出,会促使某些成功的企业家与财富人士反思,让大家提前想想自己的财富除了后代继承是否有更好的去处与管理方式。袁岳认为,以陈光标为例,可以看到今天中国的富豪们,价值观迷茫者甚众,在财富的继续使用方式上,中国的成功企业家完全可能有某些独特的公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