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
之前“如火如荼”进行的艺术品证券化或将迎来一场变数。
3月17日,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下称“天津文交所”)“上市”的两件“份额化”艺术品——白庚延所作山水画《黄河咆哮》与《燕塞秋》被实施“停牌”。
据天津文交所公告,两件作品的“特停”是因为“接天津市政府监管部门通知,鉴于近期艺术品市场交易情况,为了降低投资风险、保护投资人利益”。
这两件艺术品在今年1月26日上市交易,上市价格为1元/份额,《黄河咆哮》总份额600万,《燕塞秋》总份额500万。截至3月16日——停牌前最后一个交易日,两幅作品的价格分别达到17.16元/份额、17.07元/份额。换算成市值后,前者市值1.02亿元,后者达8535万元。
短短两个月不到的时间,价格就翻了17倍。然而这种交易却隐含着巨大的风险——交易标的如何交割?有没有公允的估值体系?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创意研究院执行院长魏鹏举昨日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这种模式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中间道路,执行交割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产权不是划一完整的。而艺术品具有个性化,不像上市公司有类比性,价值的确定没有统一体系。”对于两件“天价”艺术品,他表示“不值这么多钱,就算是徐悲鸿的作品也极少能拍到这个价格”。
风险无法评估
所谓份额化艺术品投资,是国内在2010年底突然兴起的一种艺术品投资方式,它是将一件艺术品分为若干份额,使得投资者可以在交易平台上交易这些份额。每份份额初始价格为1元,以艺术品总价除以1就是该艺术品的总份额。其交易方式类似于股票交易,吸引了不少中小投资者入场。
3月11日,天津文交所发布公告,将此类交易的入市门槛由5万元提高至50万元,即要求只有持招商银行金葵花卡及以上级别的银行卡的客户才能在交易所开户,而金葵花卡的开户最低限额为50万元。不过,这依然没有阻挡市场的火爆。其新上市的八只艺术品,连续数日被追至涨停。
既然是份额化投资,那么身为“股东”的投资者能否看到艺术品实物?记者致电天津文交所,对方表示“艺术品不放在交易所内,而是放在天津金融博物馆,上市前可以开放给申购者参观,相当于路演”。
有业内人士揣测这类品种很可能是受银行推动。不过,记者昨日向招行询问相关事项时,招行一名客服人员表示,招行只负责资金进出等事项,不负责向客户解释该品种具体优劣势,也没有类似推介银行理财产品的理财经理负责此事。
魏鹏举告诉记者:“这类交易风险和泡沫都很高,相当于在炒艺术品的金融衍生品。首先是艺术品的估值体系,这与上市公司不一样,上市公司有行业性,有财务报表辅助,而艺术品一般具有个性,其定价相互之间不具备参照可比性。以停牌的两幅作品而言,上亿的市值明显过高,就算是徐悲鸿的作品也极少能拍到这个价格。”
“其次是交割问题。艺术品的产权不划一,难道交割的时候要把它分割吗?这个执行起来几乎不可能。但是有一种量化的交割办法就是拍卖,将拍卖所得再次分成,而拍卖价与艺术品实际价值挂钩。”魏鹏举称。
然而按照上述方式量化收益风险也很大,假如拍卖价格低于当时的市值,那么这些投资者就会面临亏损。
“由于前景不明确,目前国内真正的收藏家很少参与这种艺术品份额化交易。”一位收藏业内人士对记者如是表示。
魏鹏举告诉记者,国外与文化挂钩的金融衍生品审批相当谨慎,“以美国为例,曾经讨论过用未来的票房做交易标的,但后来被美国证券管理部门否定了。”
监管空白
众所周知,股票交易行为监督在交易所,发行权在证监会,股权登记有中登公司,而这在艺术品份额交易中几乎全部由天津文交所负责,天津文交所还有承担做市商的角色。
在天津文交所发布的《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暂行规则》(下称《规则》)中,其与沪深交易所的交易规则极为类似,只是规则没有明确说明监管部门。
《规则》中数次提到“政府监管部门”,但没有明确说是具体哪个部门负责监管。魏鹏举表示:“这一类交易应该属于产权交易,但短期没有实物交割,交易的产权是分割的而非完整的,因此这类交易所的监管在国内还处于空白。”
既然是产权交易,那么是否归产权交易所监督?天津产权交易所主任助理安冈告诉记者:“这个交易所是政府支持下的民营企业,与产权交易所没有关系。”如此一来,该交易所是姓“私”不姓“公”。有媒体调查称,该交易所背后老板实际上是房地产开发商。不过,本报并未就此获得天津文交所的回复。
《规则》中提到艺术品发行需要天津市文物局的审批,但魏鹏举告诉记者:“这是负责鉴定的机构,对交易行为不监督。”
据悉,除了天津,上海、深圳、广州等地也有类似的交易所,但各不统属,未来统一管理的可能性也很小,“各地产权交易所都没有统一,何况这种交易所?”魏鹏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