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告别试错 楼市调控艰难攻关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12日 05:55  21世纪经济报道

  田新杰

  楼市调控的结果,从来都有不同的阅读视角。

  “我们现在还有些后怕,担心房价真的出现大跌,那我们就惨了。”就在几天前,80后罗辉(化名)和未婚妻一咬牙终于把婚房给买了。用他俩的话说,“没买房的时候很纠结,买了之后这几天更加忐忑。”

  刺激这对年轻准夫妻敢于在眼下这个时点出手的因素有很多,关键一点是:上周末位于上海康桥的名为中海御景熙岸开盘,实际让利空间达20%,另有现场优惠和抽奖。这引起了彻夜排队和抢购。

  “你看到了,20%的空间,就能抢购,这就是房价下跌的底线了,说不准这波观望之后又是大涨,我们不能再等了。”罗辉忿忿撂下这么句话,“如果,这次的调控真的能让房价大降,那我无疑是最杯具的刚需了”。

  过去的楼市调控,市场波动不已,让这个市场多方信心爆棚、空方失望至极。可是,正如中原集团董事程澐所喻:调控政策面对的是中国房地产这个活火山,调控退出的后果也难以想象。

  有专家指出,我国经济领域的改革已到了攻坚阶段,教育、医疗、房地产、社保、收入分配等,其中最有可能取得突破的就是房地产改革。某种程度上,房地产的改革,关系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能否打破调控怪圈?

  是不是要提前去把契税交掉?这个问题最近困扰了小李很长一段时间。小李告诉记者,2009年中,他在上海郊区购买了一套90平方米出头的两房,眼看着今年年中就要交房了,市场却突然传言上海契税将上调,上调幅度还很大。

  “据说普通公寓会在4%,现行的税率,我的房子是征1.5%的契税,如果上调这么多,差几万块钱呢。”小李说。

  小李有些郁闷,调了这么多年,交易等环节的各种税费成本增加多倍,但房价却越调越高了,“这些多出来的成本压力最终都转嫁到我们这些刚需头上。”

  另一个例子是,记者在杭州的一个朋友,现在夫妻俩住一小房,为了改善打算换套大的,但对二套房在贷款等方面限制加上个人社保等并未交在杭州,困难重重,咨询代理机构得到的方案是:可以考虑假离婚,解决二套房贷的限制,同时通过中介补缴社保解决限购等条件制约,但额外增加的服务费高达数万元。

  调控思路尚待完善

  “多年多轮调控效果甚微,原因固然是复杂多样的,但调控在思路上没有实现根本性蜕变,或许是症结所在。”程澐直言。

  专家还指出,房地产统计工作尚需完善。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社科院城市与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张泓铭在今年“两会”提案中指出,观察房地产调控成效,最关键的是两套数据,即:住房价格指数和空置数据。多年来,国家房地产统计体系中已经有了商品房空置的统计指标,但空置统计的局限性很大。一方面,只统计了新建部分,未统计存量部分;另一方面,只统计新建商品房未出售部分,未统计出售后空置的部分。这对于完整地观察和判断住房市场的运行是很不利的,甚至可能发生误导。

  张泓铭同时指出了保障房建设在基本信息上的欠缺。目前无论是国家统计机构还是住房保障主管部门,都没有发布系统的住房保障统计数据。仅仅在年中或年末,发布几个概括性数据,或混合在房地产统计中,极为粗略。这对于社会公众了解和研究住房保障,方便地参与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很不利。

  恰恰,这又是最难的。

  上海瑞生置业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金恂华指出,政策出台日益密集,力度愈来愈大,但离居民的期望值仍有很大距离。原因何在?关键是宏观调控的总体思路要调整。对此,金恂华在全国两会期间建言政府部门,这些年来的调控,仅针对“买卖市场”,作为房地产市场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租赁市场”却严重滞后。“对楼市的调控要着力于市场结构的完善,租售并举。房地产市场天平另一端——租赁市场——失衡,调控就有顾此失彼之嫌。”

  楼市调控过大关

  程澐指出,土地财政的顽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整体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而房地产调控至少要发挥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争取时间的效果。这就决定了此轮调控不能再重蹈覆辙。

  众多相关人士对于“如果现行房地产调控政策退出,楼市会怎样”的假设,表示“后果难以想象”。至少现在,谁也不敢将这样的假设变成事实,因此在最新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楼市调控依然严字当头。

  当前,调控措施效果相互制约的情况依然存在,利益各方都在抱怨,得利的不得利的。任志强撰文表示,市场中突显出了一些问题,但似乎并没有人愿意去弄清楚(或者是明知道而故意不愿意说清楚),而是更愿意一股脑的将全部责任都推给开发商,让开发商这个必须服从于法律、政策与管理的市场经营主体承担全部的市场责任。

  全国政协委员、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也在建议中“抱怨”:房地产开发环节征收的各类税费高达一百多项,税费成本加起来要占到房价的30%-40%,这些将直接转嫁给购房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