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PPI创29个月以来新高 CPI未降 加息论重出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11日 23:06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徐芸茜 北京报道

  这一次,出乎意料的是PPI。

  3月11日,统计局公布2月份宏观数据。2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9%,和上月涨幅相当;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7.2%,为2008年9月以来最高增幅,当时为上升9.1%。

  “CPI仍较高的原因是食品价格比较高,这与春节节日因素有很大的关系,而且国内国际粮价也有一定涨幅。”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对本报记者表示。

  数据显示,在2月CPI4.9%的数据中,食品增长了11%。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主要原因是春节和元宵节的季节性因素的影响,其中蔬菜环比上涨15.2%,水果环比上涨8.7%,而且水果的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了31%。

  经济学家左小蕾对本报记者分析,近期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价格、原材料价格都在上涨,导致PPI显著上涨,这对CPI有传导因素。因此她认为,“市场上关于2月CPI下降的判断是比较草率的。”

  CPI未如期下降,PPI却创新高,通胀前景不容乐观。

  因此,包括潘向东、李慧勇、左小蕾等在内的多位专家均认为,控制通胀仍是当前主要任务,三率齐升仍是十分必要的。

  “通胀压力仍较大,上半年CPI会创出新高,3月应启动一次加息。”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对记者说。

  PPI超预期

  2月份的宏观数据再次出人意料。

  3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1年2月宏观经济运行数据。其中CPI同比上涨4.9%,PPI同比上涨7.2%。两项数据均超过了之前市场的预期,此前各大机构原本预期CPI和PPI同比分别上涨4.7%和6.9%。

  毫无疑问,2月份CPI涨幅中,食品类价格的上涨是最主要推手。

  盛来运表示,在新涨价因素中,我们认为目前仍然还是食品价格的影响最大。从环比来看食品价格上涨3.7%,对环比指数的影响是1.16个百分点,整个影响超过90%。从同比角度看食品价格上涨11%,影响居民价格总涨幅是3.3个百分点,占同比涨幅4.9%中的67%左右。

  对此,潘向东认为,2月CPI超市场预期,从目前来看,物价继续上涨的压力仍然存在,CPI构成权重调整之后,房地产权重上调,尽管出台了一系列的调控措施,但是价格并没有出现明显下降,加之食品价格,原油价格以及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CPI走势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物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

  不过更让市场担忧的是,作为CPI先行指数的PPI创下了自2008年9月以来的最高点,同时高出上月0.6个百分点。

  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分析认为,PPI高于预期,主要跟今年工业生产统计口径的调整有关。固定资产投资也高于预期,除了统计口径高估因素外,原因可能和保障性住房投资项目、十二五项目的提前开工有关。

  “近期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价格、原材料价格都在上涨,PPI能不上涨吗?”左小蕾说。同时她认为,PPI显著上涨,对CPI有一定传导因素。

  通胀未见缓和

  CPI并未随着调控加强而下降,PPI又创下近两年半最高位,今年通胀压力格外严峻。

  “管理层调控当然希望2月份的物价会有所回落,但从数据看并非如此,且近期国际油价上涨,通胀压力依然很大。”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张永军称。

  事实上,决策层早有准备。此前,温家宝总理提出,中国目前的政策重点仍将是控制通货膨胀。

  而从前两个月的数据来看,国内通胀不但尚未出现任何有意义的下降趋势,同时,潜在通胀率也一直保证在较高的位置上。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经济研究总监刘利刚分析认为,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暴涨,中国的PPI通胀率攀上了两年多以来的最高点,PPI通胀率又对CPI通胀率有着强烈的传导效应,因此,这将不断恶化中国的通胀趋势。

  对此,中国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门首席经济学家祝宝良对本报记者表示,CPI、PPI的同比上涨幅度比预期高,这都显示出通胀的压力还是比较大;去年11月以来中央采取很多措施应对通胀,但当前通胀仍有多种因素综合起作用;其中PPI的涨幅受国际间影响也比较大,全球发达国家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的输入型通胀,以及劳动力、土地等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推动型通胀,另外国内货币存量大、气候变化因素也是造成通胀的主要因素。

  3月份再加息?

  数据居高不下,加息呼声又起。

  连平认为,本来预期到3月份CPI将有明显回落,但结果到2月还只是持平,未来还不排除出现新的高点的可能性。他认为创新高时间点可能在6月份前后,因为“5-7月份的翘尾因素并不亚于1月份,并且国际大宗商品上涨的影响会在这个阶段显现”。

  连平的判断与潘向东不谋而合。潘向东表示,CPI在6月份之前仍会创出新高,因此3月份时应该再次加息,幅度为0.25个百分点。

  连平则认为,相比加息,未来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可能性和频率会高一点,上半年有可能1-2次。

  3月11日,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梅地亚举行的主题为“货币政策及金融问题”的记者会上表示,应对通货膨胀的各项政策工具中,最主要的一些手段里头,并不是特别侧重于汇率这项工具,因为还有其他若干工具。

  可以肯定的是,加息仍是抑制通胀的主要手段之一。

  不过,左小蕾表示,现在对货币政策存在一种普遍的误解。“货币政策是综合考虑大环境和各种因素,提前防范,大环境不变,货币政策也不会变化。”因此,她指出,短期内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不会改变,还是会以保持经济增长、通胀压力可控为目标。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