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永不退色的“三光荣”精神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10日 14:59  国土资源部网站

  编者按“让社会各界都来关心和支持地矿事业的发展。”两会前夕,全国人大代表蔡奇一篇短短百余字的微博,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几天内,这个微博就被转发、引用、评论达几千次,成为地矿业内最火的微博。

  这篇微博火热的背后,是地质工作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坚韧与执着,是地质工作者“三光荣”精神的尽情挥洒,是地质行业向全社会的一次心声倾诉。

  同蔡奇代表及千千万万关注地质事业的人一样,我们希望全社会都来了解、关心和支持地质事业,在新时期共同推进地质工作,共同助力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从本期起,本报将陆续推出《一篇微博引发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地质事业系列报道》,今日刊发的是第一篇。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蔡奇在微博中这样描绘地质工作者:谁没有儿女情长,谁不想锦衣玉食,但他们为了国家找矿,长期在荒山僻岭奔波,以地为床、天为被,吃尽各种苦头,却心甘情愿、无怨无悔。“我们对一线地质工作者及家属的敬仰之心油然而生!”

  是什么让这个只有100多字的微博如此引人关注?又是什么让那么多的回复和评论发自肺腑,令人感叹?

  一

  来自浙江水文队的一名“老地质”告诉记者,这篇微博触到了他内心深处最柔软的东西,“那么多年的坚持,终于可以说,有人听到看到了。看这篇微博的时候,我边看边流眼泪”。

  作为国民经济的先行,地质工作承载了共和国繁荣与富强的资源保障和地质服务之责。而承担这些责任的地质工作者,注定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牺牲。

  遥想当年,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一穷二白的祖国要进行工业化建设,迫切需要地质工作先行。 “地质工作者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开路先锋,要建设我们的国家,就必须要有地质工作。没有地质工作,我们就像瞎子一样,不知道哪里有铁,哪里有煤,哪里有什么矿藏。所以,要进行大规模建设,势必要加强地质工作。”刘少奇主席当年的这一段话,曾激起了无数地质工作者为国建功的豪情。

  上世纪50年代的中国地质队伍,1950年只有职工800人,到了1957年,职工人数即达28万人。正是这些人,圆满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地质任务——探明煤矿储量约544亿吨,铁矿储量约56亿吨,石油、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矿藏储量都有很大增加。中国的金属材料自给率前所未有地提升到90%。

  “我们吃一点苦,就能使六亿人民得到幸福。”那时的地质工作者朴实得只有这样一句话。

  “那时这里没有电灯,到了夜晚四周一片漆黑,仿佛到了远古时代的洪荒世界。帐篷外,狼群狂叫,声音凄厉恐怖,令人汗毛倒竖。白天上山探矿,路遇一只狗熊,17个地质队员吓得脸色发青。”定居澳门的地质专家杨工这样回忆上世纪60年代在四川攀枝花找矿时与彭德怀在野外的一次谈心:

  “苦吗?”

  “苦!”

  “累吗?”

  “累!”

  “那为什么还要来?”

  “经过我们艰苦的地质勘探,终于发现了这个拥有100亿吨铁矿石、240亿吨煤炭的聚宝盆,在目前全国已探明的500亿吨铁矿石中,攀枝花就占了1/5。有什么能比为自己的祖国贡献青春和力量更令人满足,又有什么能比自己劳动换来的果实更令人沉醉的呢?”

  正是怀着这样的热情,我们的地质工作者,满怀豪情,前赴后继,奔向祖国的崇山峻岭、沙漠荒原、穷乡僻壤;在艰苦的岁月里,困难的条件下,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科学求实,数十年如一日埋头苦干,不计名利,不讲报酬,勤勤恳恳,无私奉献。正是这代代相传的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的精神,改变了祖国地质事业的落后面貌,为祖国寻找出了丰富的矿藏。

  二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在地质工作的保障与服务下,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经跻身世界经济大国之列。我们的大城市已经进入了世界都市之列,我们的生活已经可以和发达国家相比。而我们的地质工作者,却依然战斗“在深山沟、在密林中、在雪线边、在戈壁滩、在海岛上”。

  这也正是蔡奇的微博能够引起全社会共鸣的主要原因。

  在回复蔡奇的微博时,一位基层女地质队员写道:当我们还是姑娘的时候,我们很单纯;当人家穿上花衣服的时候,我们是穿着工作服;当我们有好衣服的时候,我们已不再年轻;当我们醒悟的时候,我们还是心甘情愿找矿。

  更多的回复,则从不同的角度歌颂着地质队员:

  “从地质队的巅峰时期到低谷都默默无闻地在祖国的崇山峻岭中穿梭,寻找着祖国的宝藏,贡献自己的青春。即便在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国家地勘费锐减,地质队伍不能维持正常的生存和发展的时候,他们也无怨无悔。”

  “是啊,谁不留恋花前月下的缠绵?谁不向往灯红酒绿的喧沸?谁不期盼天伦之乐的簇拥?谁不渴求锦衣玉食的富贵?然而,我们把那火热的爱情,把那壮美的青春都献给了崇山峻岭,戈壁荒漠!可地质人的本色不退!”

  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地质工作的起起伏伏,地质工作者生活的飘忽不定,社会地位的日渐式微……一切,都挡不住地质工作者为祖国找矿的热情——纵使今生注定要战斗在最艰苦的地方,甚至无人区;纵使要承受最焚心噬骨的孤独与思念;纵使要面对随时而来的生命危险。

  这一切,都源自一种忠诚——对事业的忠诚。许多年前,这种忠诚就被定格为 “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

  当然,这种“光荣” 的付出与奉献中,还有地质工作者的家属。请看,众多的微博回复中,有人这样深情地写到——

  “不管我们找出多大的矿,不管我们有多大的成就,其实都有家属的一份功劳,谁不愿意自己的老公或者老婆天天陪着自己?谁不愿意当家里有些小困难时,家里的男人能及时出现?的确,我们欠了家属的太多太多。作为一名男地质工作者,我觉得地质工作是非常艰苦的,很多时候心里会不时地泛起几份心酸,但是,当我看到女地质工作者异样的坚强,心里由衷地敬佩,我们男地质工作者更要坚强,为国家找出更多的矿藏。”

  在地质系统有个流传甚广的顺口溜:“有女不嫁勘探郎,一年四季守空房。有朝一日回家转,带回一堆脏衣裳。”地质工作的野外性和流动性,决定了勘探队员家庭的夫妻生活必然离多聚少,这是地质工作者的现实,也是广大地质队员在全身心投入工作后,心中一团抹不去的阴影。地质队员的妻子,不管生活在城市还是农村,只要嫁给了勘探队员,白天上班下地,晚上既要当爹又要当娘。对上孝敬父母,对下哺育子女。春播夏种秋收冬储、柴米油盐白菜煤气、鸡鸭猪狗男女老少,全靠她一个人单薄的肩膀承担。别人夫妻花前月下,灯红酒绿,而她们只能独守空房,忍受孤单和寂寞。有困难、痛苦和委曲,只能独自流泪,默默承担。而这些,更是社会所不了解或者知之甚少的。

  然而,在微博中,一位地质队员的妻子却写下了这样的话:“转眼间这么多年了,嫁给地质郎不后悔,从没有这样自豪过。现在我居然忍不住流泪了。全国有千千万万像我一样的地质队员家属,我们无怨无悔!”

  共鸣源于理解,当短短的微博道出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时,也许,感动、流泪是最好的表达。

  三

  转型期的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荡涤了经济社会各个角落,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因开放和融合而变得多姿多彩。毫无疑问,这也是一个物质诱惑日益增多的时代。再加之地质工作较长一度时期滑入低谷、地质队伍人才流失等困境,有人曾质疑“三光荣”精神是否已经过时,是否已经经淡化为一个历史符号。

  但是看看刚刚顺利结束的地质大调查中,那一幅幅动人心魄的情景和感人肺腑的故事,你就会找到答案。

  2001年8月11日,羌塘盆地油气资源调查项目组10名地质队员被困沱沱河上游,长达10余天;2002年6月7日,东昆仑铜、金资源评价项目组一位队员因严重高原反应深度昏迷,生命垂危;2002年10月8日凌晨,雅鲁藏布江成矿区东段铜多金属矿勘查项目组10名地质队员在突来的暴风雪中迷失方向;2005年8月4日,沱沱河地区铅锌多金属矿评价项目组被洪水阻隔,身陷断粮困境……但是,这些深陷困境的地质队员们,无一人退缩,更无一人成为逃兵,最终,他们战胜了艰难困苦,胜利完成了工作任务。

  毫无疑问,要奋斗,就会有牺牲。2009年9月9日,新疆“358”项目办常务副主任和青藏专项青海项目负责人、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主任李向,在筹备召开青藏高原地质矿产调查与评价青海片区工作会议期间突发心肌梗塞逝世,年仅53岁。据统计,仅在地质大调查实施的头5年中,牺牲的地质人员就达11人。

  为什么,这些新时期最可爱的地质队员们,会自觉自愿地放弃舒适的生活,执著于祖国的地质事业,执著于经济发展的资源保障?那是因为,理想、追求、拼搏、奉献,这些熠熠发光的瑰宝,在支撑着他们的精神世界。而且这种精神一旦被弘扬出来,必然会感动全社会——来自全国人大代表的一篇小小博客短文引起的轰动,便是最好的注解。

  经历了历史检验和磨砺的“三光荣”精神,永远不会退色!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