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今年保障类住房供应有望超商品房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10日 08:50  经济日报

  本报北京3月9日讯 记者亢舒报道:今天上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房地产市场监管司司长沈建忠、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保障司司长冯俊就保障类住房建设和房地产市场调控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齐骥透露,今年要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1000万套。去年我国销售商品住房9.3亿平方米,算下来大约900万套。如果商品住房按照去年的规模来向市场提供的话,今年我国会头一次在住房供应方面,保障类住房超过市场类住房。

  齐骥说,这1000万套保障类住房包括几个部分:一是400万套棚户区改造住房,二是经济适用房和两限房近200万套,三是廉租房160多万套、公共租赁住房近220万套。

  “建设近220万套公共租赁住房,这是我们前所未有的。去年各地共开工建设公共租赁住房40多万套,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用工比较集中的城市和一些内地大城市。今年近220万套的公共租赁住房,仍然是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城市和外来就业人员比较集中的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齐骥说。

  齐骥表示,公共租赁住房是今后住房保障体系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主要组成部分,政府责无旁贷,要提供建设条件。原则上,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用地像廉租房一样,由政府无偿划拨。

  齐骥说,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主要可以有3种模式:

  第一种是政府出地、政府投资、政府管理,像建设廉租住房一样,由政府无偿划拨土地,由政府融资建设。

  第二种模式是政府划拨土地,吸引社会机构来参与建设,即“政府出地,企业出钱”。特别是在一些用工比较集中的开发区、产业园区和一些用工比较集中的大企业,可以采用这种方式。

  第三种模式是政府拿出一部分土地指定用于建公共租赁住房,让各类企业通过市场方式取得这些土地,然后自己去建设公租房,并拥有这部分公共租赁住房的所有权。但是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公共租赁住房的供应对象由政府来核定以后,给予许可。

  这个庞大的保障房建设计划需要大笔资金。齐骥预计,今年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资预算约为1.3万亿元。

  这1.3万亿元从哪里来呢?

  “在拟定10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的目标任务时,我们就对通过什么样的渠道来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保障这一目标任务的完成,做了一个大致的测算。”齐骥说。

  据齐骥透露,近200万套经济适用房和两限房的建设资金约需5000亿元,将主要由社会机构通过市场运作方式来解决。

  400万套棚户区改造所需要的年度投资,也在5000亿元左右,其中,中央将提供400亿元左右的资金支持,省和市县也要拿出一定的资金来支持棚户区改造。中央和地方政府补助以后,由工矿企业和被改造的职工筹集的,大约有3400亿元。

  “总体算下来,完成今年1000万套的任务,有8000多亿元是通过社会机构的投入和被保障对象以及所在企业筹集来的,剩余的5000多亿元的资金,将由中央、省级和市县政府通过各种渠道来筹集。”齐骥说。首先,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资金,地方政府要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在财政预算中要列支一部分;其次,今年要严格执行土地出让净收益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比例不低于10%的规定;资金缺口大的地方,要进一步提高比例。有些地方把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土地净收益计提比例提高到20%。这是一大笔资金;第三是住房公积金。按规定,各地公积金增值收益扣除风险准备金等费用外,要全部用于廉租住房建设。去年,全国公积金增值净收益用于廉租住房建设的有50多亿元,今年会有进一步提升。“我们还开展了利用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试点工作,去年计划了400多亿元,今年还要有这样一个指标。”齐骥说。同时,今年中央代地方发行的2000亿元的国债当中,地方要优先用于保障性住房,特别是公共租赁住房建设。

  “除此之外,为了确保今年10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的落实,我们还提出和建议了一系列财政、金融等支持政策,比如,在清理地方融资平台时,保留了为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融资平台,这个融资平台可以继续运作而且要发展。”齐骥说。

  “通过现有的资金渠道和一些新的政策支持,今年完成10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的任务是完全可能的。”齐骥说。

  针对近期房屋租金上涨情况,沈建忠认为,租金上涨的主要原因是供求矛盾问题,租金的调控应该也是房价调控的一部分,各级政府、各个部门有责任来重视这项调控工作。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