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加大文化财富保护力度 让群众享受现代文明成果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10日 07:52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0日讯(记者 王新伟专栏)3月9日,来自贵州的侗族全国人大代表杨秀锡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贵州代表团记者会上表示,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贵州文化具有多元性、原生性和完整性和突出特点。随着大开发,贵州将在加大对文化财富保护力度的同时,让群众享受到现代文明成果。

  杨秀锡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县县委书记、侗族。他说,贵州的众多民族文化遗产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尤为丰富。据统计,目前全省有“非遗”世界级名录1项(贵州侗族大歌);国家级名录62项,省级名录440项,市(州、地)级名录822项,县级名录3438项。贵州是名副其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在全国位置显要。

  据了解,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贵州也与全国乃至世界许多地方一样,面临着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与现代化迅速扩张之间的矛盾,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近年,贵州主要做出了以下努力:

  一是在政策上保证。贵州省早在2003年就出台了《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成为在全国最早出台地方性法规来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省份之一。据了解,贵州省人大、省人民政府即将对这个《条例》进行修订,做出更加切合贵州实际、更加具体、更具操作性的规定。

  二是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经费投入力度。贵州经济上是欠发达省份,但用于文化资源、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经费投入并不落后。省级财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的投入,已经从2006年的100万元增加到了2010年的1300多万元,文物保护、民族古籍保护、民族村寨保护、省级传承人补贴等的投入,各级财政也都列入了预算。加上国家投入的逐年增长,贵州已经形成了比较有保障、增长比较稳定的保护经费投入机制。

  三是引导各民族群众将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相结合,走一条保护与发展互补、互促的良性路子。其中,民族文化旅游是最好、最成功的方式,近年贵州旅游呈高速增长态势,民族文化功不可没。此外,贵州倡导并帮助各民族群众从事生产性保护和传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对侗族大歌音乐内涵的挖掘,对玉屏箫笛、石桥古纸、大方漆器等大批优秀文化遗产项目在工艺方面的推陈出新,都比较好地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与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有机结合了起来。

  贵州省有关领导在记者会后表示,贵州将继续创新思路,积极探索具有贵州特色的“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发展模式,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扶持开展民族节庆活动,切实做好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和公布工作,重点做好“苗族服饰”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工作,争取最短时间使“黔东南苗族侗族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获得国家批准。另外,我们将继续利用贵州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向海外推出独具贵州特色的文化艺术精品,进一步扩大中华文化和贵州文化的影响力。

  (责任编辑:陈磊)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