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微型“士兵”:美军未来战争利器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10日 07:12  时代周报

  本报记者 马欢 实习生 王媛

  你大概从未见过这样的小鸟,它能亲赴敌营刺探军情,也能锁定地震受困人员位置,还能监测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

  它是美国政府投入数百万美元,利用仿生学原理研制出的新一代微型无人侦察机—“蜂鸟”。

  这类装置对于五角大楼的吸引力无疑是巨大的,在阿富汗与伊拉克获益于“全球鹰”、“掠食者”等无人飞机的美军,对于未来战争投注了足够的注意力和金钱。

  微型间谍“蜂鸟”

  翼长仅16厘米,全身包括电池、马达、通信系统和摄像机在内的所有配备装置仅重19克,甚至比一节5号电池还要轻。这就是美国国防部委托加州航空环境公司研制的新一代仿生微型无人侦察机—“蜂鸟”。

  事实上,“蜂鸟”体型和重量要比普通的蜂鸟略大,但却小于自然界中发现的最大的蜂鸟,为了让它看起来更加仿真,它的身上还被覆盖上可拆卸的羽毛。

  在8分钟的演示中,一只小“蜂鸟”面对每小时8公里的风力,以每小时17公里的速度从一扇门飞进一座大楼,随后又飞出来,掠过了人们的头顶,最后,落在了研发者的手上。

  别看它小,但是具备的功能一点也不含糊。与依赖于螺旋桨驱动的现有飞机不同,“蜂鸟”模仿自然界的蜂鸟,通过扑打双翼产生的动力在空中飞行。 它不仅能够做到垂直升降、侧飞、前冲或后退,而且也能顺时针和逆时针自由旋转。

  当然,更加吸引美国军方的是,它的腹部装着微型摄录机,能在敌人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搜集情报。由于外表毫不起眼,这种小玩意儿具备了非同一般的隐蔽性与灵活性,它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进入敞开的窗口和潜入建筑物内部,或者停在不起眼的电线上,在敌人无法察觉的情况下,截取重要信息。

  “蜂鸟的成功,为具有小鸟外观和灵敏性的新一代侦察机的研制铺平了道路。”五角大楼研究部门、国防先进研究项目局专家托德·希尔顿说道。

  这架可轻易装进口袋里的“蜂鸟”,是加州航空环境公司历时5年,投资400万美元的研究成果。

  加州航空环境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无人机生产商之一。它已经为美国军方提供了很多不同的机型。仅2010年,它收到的“乌鸦”(Raven)无人机订单就达到了2182份。这种“乌鸦”仅重1.8公斤,现在“乌鸦”已被驻伊拉克和阿富汗美军用于侦察路边炸弹。

  根据该公司发布的消息,这架里程碑式的飞机是与美国国防先进研究项目局签订的仿生飞行器项目第二期合同的研究成果。

  事实上,早在两年前,该公司就推出了“蜂鸟”的雏形,然而首飞仅维持20秒便夭折。在日前举行的第二次试飞中,“蜂鸟”在建筑物的门窗间穿梭自如,异常灵活,整个过程持续约8分钟。

  “‘纳米蜂鸟’的成功全凭航空环境公司研究团队充满创造性、科学性、艺术性的思维和方法的高度融合。”航空环境公司项目经理、无人机系统项目首席研究员马特·金农表示。

  当然,“蜂鸟”并非完美,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如何使微型飞机能够长时间飞行、受到控制或自我控制。

  “这个项目还有很多地方有待完善。”金农表示。在他看来,这种无人机的研制成功为新一代具有小鸟一样灵活性和外观的飞行器铺平了道路,并且挑战了空气动力学的极限。随着研发的进展,飞行时间还可能延长。

  尽管如此,加州航空环境公司对他们的无人飞机研究前景,充满信心。

  “‘纳米蜂鸟’是我们团队致力于引进和部署尖端创新事物的体现。”航空环境公司副总裁、无人飞机研究系统总经理汤姆·赫林说道,“从‘大乌鸦’、‘黄蜂’、‘美洲狮’小型无人机系统,到‘纳米蜂鸟’,再到‘全球观察者’这世界上最大、最高端、持续飞行时间最长的无人侦察机,我们决定着无人机系统的未来。”

  金农也表示,“我们对某些人的担忧一笑置之。我们已经签署了进行研制的合同。”

  神通仿生间谍

  美国无人驾驶飞机领域的专家一直致力于研发模拟动植物外形的侦察机,除了“纳米蜂鸟”,还有形如昆虫的遥控飞机、貌似枫树种子的直升机。

  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就曾经研发出一种仿似枫树种子的侦察机,或者称它为“盘旋的小鸟”。这种微型飞机装有导航设备和图像感应仪器,只有1.9克重。

  但是更能激发研究者们探索兴趣的是,如何将监控等装置植入到真正的昆虫体内,以便能控制这种生物完成侦察任务。

  国防先进研究项目局如今也正深入研究将摄像机和感应器植入活体昆虫,并利用电流刺激昆虫翅膀进行控制的可能性。按照所设想的,如果成功实验出这样的“昆虫侦探”的话,军队便可以放出一大群装有间谍设备的昆虫去执行侦察任务。

  军方也在考虑拓宽这些微型侦探的用武之地。它们可以被放出去搜寻城市中发生斗争的建筑,警察办案肯定会很乐意使用到它们,另外监测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也是一项重要的应用。

  这种“人控昆虫”还能被用于消防搜救,它的潜在运用领域远远不止于战场。然而无可避免的是,它必然带来诸如隐私的问题,还有其杂乱无章的飞行将危及同一片天空下飞机的安全运行。

  当然,到目前为止,大部分这种装置还只是停留在预想阶段。 在一些专家看来,要通过人为手段去改变自然界的规律,实在是遥不可及。英国牛津大学教授乔治·麦克加文指出:“成年昆虫生存的目的只有一个:产卵繁殖。要改造昆虫就得重新给它制定行为模式。”

  事实上,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局就曾有过失败的例子,他们希望利用蜜蜂和黄蜂来侦察爆炸物,但由于昆虫的本能占了上风,这些昆虫常会在“执行任务”时去觅食或交配。

  困局犹在

  现在还很难说究竟什么会让“昆虫武器”彻底走出实验室,但一旦它们真正面世并投入使用,人们面临的将不仅仅是技术方面的突破和挑战。“这势必带来法律等方面问题的困扰,特别是警察利用侦察技术办案和人们捍卫个人隐私权利之间的利益博弈。”《电子战》(Wired for War about robotic warfare)一书的作者彼得·辛格说道。

  辛格还提到,随着电子机器人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这些问题将引发越来越多的争议。而仿生电子产物的到来,如同媒体、计算机、火药的出现一样,将是一场巨大的变革,将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

  当然,无可避免的是,“蜂鸟”的各种特性,必然带来诸如隐私的问题,在未来,它杂乱无章的飞行模式,也极有可能扰乱其他普通飞机的正常运行。

  目前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诸如“蜂鸟”这样的仿生武器,其潜在运用领域远远不止于战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