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访导演姜伟:《借枪》之后,迟早要杀入电影界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10日 07:12  时代周报

  特约记者 曹语凡 发自北京

  “悬念是美女,是锦上添花,没有,剧照样拍,生活也要照样继续。”姜伟的声音低沉,言语间没有一丝《借枪》里的黑色幽默和插科打诨,看起来像一个高中班主任。2011年3月2日,《借枪》在各大卫视播映,成了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对此姜伟却一如继往的淡定。

  31岁考入电影学院,在此之前,姜伟在一所大学的图书馆里做了七年的图书管理员。大器晚成的姜伟成名前拍过不少电视剧,而那些作品无一例外地显示了他倔强的性格。

  2001年拍《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涉及家庭暴力。2004年的《沉默的证人》和2006年的《迷雾》触及到角色的心理深度……2008年《潜伏》大热,出乎意料地掀起谍战剧的高潮。

  《潜伏》之后,有人建议姜伟拍续集,他一概拒绝,他说:“续集也是拍,何不让别人去拍?”两年之后,他有了《借枪》。

  《潜伏》在车上

  《借枪》是跳车人

  “《借枪》不是谍战剧,”面对时代周报记者,姜伟一再强调说,“如果把谍战剧当作一列火车,《潜伏》在这列火车上没有问题,但《借枪》是跳车人,它与列车是若即若离的关系,是有与无之间来回走动的一个影子。”

  毫无疑问,前一次他借《潜伏》制造了一部让观众惊奇连连的谍战剧,而这一回他又以《借枪》推翻了它。

  两度与姜伟合作的天津作家龙一,在他的小说 《借枪》里,熊阔海与《潜伏》里的余则成有些相似。原著中的熊阔海虽然很穷,但出身却一点也不“草根”。父亲是一个很早便失去了军队的小军阀,曾就读黄埔军校,讲一口流利英文。

  而剧中的熊阔海却与小说中大相径庭,由《天下无贼》的编剧林黎胜把他彻底地改头换面。熊阔海由此变成了一个爱耍嘴皮的小市民,职业是一家洋行的小职员,黄埔军校的背景没了,变成了一个被踢出师门的相声演员,走路甩着膀子,同样是穷,处世的准则却变得很油滑。

  当记者问到为什么剧中的熊阔海与龙一小说的原型有这样的天壤之别时,姜伟的回答却很干脆:“很简单,我已经有了一个余则成,我为什么还要再创造一个呢?”小知识分子,有一点情调,还有一点雅致,即便是相似,姜伟说他都不想再去创造一个这样的人。也正是不想有第二个余则成的原因,熊阔海这个角色没有由孙红雷饰演,而选择了总是让观众看着眼熟却叫不上名字的张嘉译。

  这个改变的尺寸太大了,完全是再创造一个熊阔海。对此,编剧林黎胜也对记者抱怨说,“此前没有人愿意做《借枪》的编剧,龙一的小说特色就是荒诞,如果按照小说的风格去拍,观众很难接受,不可能为了满足创作欲把这个剧弄成荒诞剧。”

  真实的特工会为钱发愁

  在观众的印象里,以往谍战剧里的特工从不为生活愁钱,似乎他们的日子永远都不用考虑钱这个问题,熊阔海却是史上“最差钱”特工,命运不济的时候口袋里只有七分钱,什么都缺,钱要借,枪要借,甚至命也要借。姜伟说谍战剧在中国已经走了好几年,想跳出来看看,能不能从另一个角度去创作它们。

  林黎胜着手编剧之前,曾跑过很多图书馆找史料,了解真实的地下工作者是怎样生活的。《借枪》出来后,姜伟把《借枪》的录像带拿给一位朋友的父亲看,那位朋友的父亲亲身经历过那个年代的革命,他说很真实。

  1997年开始写小说的龙一也是因为与姜伟的两度合作声名鹊起,他表示电视剧的成功主要是姜伟的功劳。姜伟说,“可能是年纪大一些吧,龙一比我大一岁,林黎胜又是老同学,气味比较相投,能相处得来。交往的方式相对清淡,谈谈心情、创作感受,也谈与小说和电视剧无关的东西。”

  这些年拍戏,姜伟觉得和自己当初想的并没什么不同,一两部成功的戏,他很平心静气地对待它。他说,“我也曾有过无声无息的戏,我对待一部成功的戏和一部无声无息的戏是一样的态度。对于一个导演来说,拍了一部成功的戏,那么拍成功的戏之前是干什么呢,不也是拍戏吗,我尽量不让自己的心态有所改变。”

  入行晚,拍第一部戏时都快四十岁,虽然没有那些从小就接触影视剧的人那么幸运,但那时他的心态已经固定了。

  整个采访中,只有在提到女儿时,他脸上才露出了微笑,并说这个话题他感兴趣。挤在幼儿园门口无数的家长中间,他知道这些家长很多是《借枪》最忠实的观众,晚上七点半,他们会准时坐在电视机前,他们不会认出那个与他们一起挤在幼儿园门口的中年男人,就是《借枪》的导演姜伟。

  “悬念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东西”

  时代周报:这部戏里有一两个情节与《这个杀手不太冷》相似,也有昆汀的《无耻混蛋》的影子,你是在向他们致敬吗?

  姜伟:我甚至不知道这部戏哪个地方像《这个杀手不太冷》。(沉默了一会。)是有《这个杀手不太冷》的一个镜头,一个细节的处理,确实不存在刻意地去追求,更算不上致敬。如果我要向一个大师致敬的话,一场戏一个细节是不够的。一个值得我尊敬的大师,令我尊敬的是他们的创作思想、作品的格调以及人文的表达。我在这部戏里确实没有动这个念头,被一些观众看出来了,那不代表我主观上要这样做。

  时代周报:悬疑电影如希区柯克的作品,美剧中《二十四小时》和《csi犯罪现场调查》,你会不会看这些东西?你之前的作品并没有悬疑的影子,从《潜伏》开始涉足了悬念。

  姜伟:都看,但是后面的两个我只是随便看一下而已,知道他们的手法和技巧就完了,没时间全部去看。悬念比电影历史还早,在文学里有,甚至说人类开始生活就有了它。悬念只是一种技巧,作为阅读的兴趣点,当然电影来表达悬念更优于文字。悬念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东西,能做好悬念是一个电视剧的大卖点,但不一定非得有悬念不可。

  时代周报:《潜伏》出来后,很多年轻人发现你的作品悬念做得很好,节奏比中国传统剧都要快,而到了《借枪》节奏又放缓许多。

  姜伟:年轻人能喜欢,我当然感到高兴。但年轻人不会贡献收视率,他们发现哪部剧好,马上就跑向电脑,在网上找出来一口气看完。我们创作电视剧,买单的是电视台,真正贡献收视率的是中老年人,我们要为他们负责,但他们接受不了太快的节奏。年轻人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在网上调过来再看一遍,中老年人是坐在电视机前的,不可能调过来再看,所以《借枪》我要放缓一些,再说它不是谍战剧。

  时代周报:觉不觉得前期的铺垫太多?导致后来所有的情节就像都是奔着借枪到决战这个目的。

  姜伟:这样说也不完全,这次开篇展示的画面有点宽和杂,主要是对人物和居住的环境有个白描,这些白描与“借枪”本身没有直接的关系。最终完成事情的人是熊阔海,我们最先工作不是放在他怎么完成的,而是放在他是怎么生活的。这一点有别于传统“谍战剧”,其实它是不是“谍战剧”不重要,它不一定非得是某类型的片子。

  时代周报:但你不觉得是在冒险吗?

  姜伟:不觉得。这个戏卖相很好,其实这个戏没拍之前就赚钱了,至于赚多少我不知道。

  对老百姓来说是要看好看的戏、积极的戏,我觉得就成功了。

  时代周报:电影这个行业里还没有你的影子,是否有相关的考虑?

  姜伟:电视剧我操作了十几年,在电视剧这个行业,没有演员我可以找,没有资金也没关系,我可以找到。但电影不一样,坦白说,电影对我还是非常陌生的。不是说对电影的创作和叙述,这个对我不陌生。在电影学院教书让我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但电影是一个市场的东西,电影拍完才完成一半,后面要有大量的宣传。

  时代周报:1997年你的处女作《阿里山的女儿》,那个戏你是编剧,此后有多部电视剧都是你亲自操刀编剧,包括《潜伏》,这个剧获得了多个大奖的最佳编剧奖。很多电影大师其实首先是个好编剧,我的感觉是你迟早会杀入电影界。

  姜伟:我不能满世界乱喊:我要拍电影啦,那不是实事求是。但并不是说我不敢碰,电影只不过是一个与电视剧不一样的载体。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