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上渡洋洽河、下渡港头河当年满江木材 何等壮观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10日 05:40  东南快报

  提起洋洽河、港头河,福州人第一个想起的可能会是坐落在河畔的上渡建材市场,可能很少人知道,在古代,这里就曾是一个“建材市场”——木材运输通道和木材集散地。站在岸边,看着眼前市场的繁忙景象,遥想古代漂流而下的木材集聚于此,何等壮观。

  便利水运成就木材商贸中心

  洋洽河位于仓山区西北角,全长6.9公里。河附近的上渡街道辖地内曾有一个古渡口。据《仓山区志》载,北宋元祐以前,南台岛的居民凡要到对岸,都要在龙潭角呼渡。由于该渡口与下游渡口对应,因此又称上渡。穿过上渡境内的洋洽河因此也称为上渡河。

  下渡地区的港头河,同样是民国以来贮藏木材的天然水坞。与洋洽河一样,最终都汇入闽江,如此便利的水运,成就了当时的木材市场。

  仓山区博物馆原馆长潘越介绍,清代康熙年间解除海禁以来,上渡逐步成为福州主要的木材集散地。当时,闽江上游大批木材以排放运输的方式,顺着洋洽河的河水沿河而下,集中于这一带水坞中,经粗加工后再销往各地。

  “西来孔子”和全省最大的天主教堂

  熟悉两河一带历史的“老福州”林先生告诉我们,明天启四年,意大利籍传教士艾儒略偕同告老还乡的宰相叶向高抵达福州,次年春天,即在省城士大夫当中尝试传播天主教。艾儒略精通汉语,还经常参加当时福建最高学府——福州书院举办的各种学术研讨会,加上叶向高的赞誉,被闽中士人誉为“西来孔子”。

  上述历史记忆也得到潘越的证实,他说,传教士为深入传教,往往选择交通便利之地。尤其在鸦片战争后,福州被辟为通商口岸,船舶停靠地往往成为传教士传教的第一站。当时港头河的“蕃船浦”即是外来“蕃船”停靠的地方,后来改称“泛船浦”,清同治七年建起了天主教堂。

  据《仓山区志》载,1933年,西班牙主教拆旧建新,建成了全省最大的天主教堂,就是现在保留下来的模样。据介绍,当时的教堂大多是中国民房改建,而泛船浦天主教堂则完全是西式建筑,带哥特式风格,很是罕见。

  现在的天主教堂,塔楼四面有钟,塔尖还立着高高的十字架,窗上则装饰有彩色玻璃。当地居民说,早期教堂报时,钟声能声扬十里。

  本报记者 刘云鹏 钟巧花/文 陈景/图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