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邓聿文:将考评官员的权力交给群众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10日 02:34  每日经济新闻

  邓聿文

   “十二五”规划建议下调经济增速,将年均经济增长目标确立为7%,此举受到了社会各界包括正在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的积极评价,认为它表明了中央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强和改善民生、增强民众幸福的决心。

   不过,在我看来,中央目标的落实,需要地方的配合。在还有一些地方计划在“十二五”期间让GDP翻番、准备大干快上的情况下,促使地方配合的办法,无疑应强化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以政绩考核来引导官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约束地方政府用GDP制造政绩的冲动。

   客观地说,GDP增长多少并不重要。如果一个地方有条件、有能力,为什么不让GDP增长快一点?我们要防止的是,在增长过程中出现损害民众的利益,把增长变成长官的政绩秀,乃至惟GDP是从这样一种现象。这就需要在政绩考核上来做文章。

   政绩考核一是在内容上增加为民的权重,二是在方式上强化群众对政府的监督。前者像温总理所言,采取综合的考核指标,特别是效益、环境和人民生活的指标,以促使政府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把发展的成果用在改善民生上,而不再像过去那样以牺牲资源和环境的代价来换取高速增长。后者意在增强群众对官员考评的发言权,使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心里真正装有群众。

   就目前来说,相对于考核指标的扩大,强化群众对政府的监督更显迫切和重要。因为群众对政府满意与否,不仅来自于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数量,也来自于过程。假设政府在提供福利的过程中态度粗暴,尽管福利没有减少,甚至还在增加,但民众的心里肯定会感觉不舒服,对政府的服务方式肯定不满意、不高兴。而从实际来看,目前的政绩考核体系,除了考核指标的简单划一外,最大的缺陷就在于考核和评价主体的单一,忽视群众对官员的感受和评价,政府部门只需要满足上级的考核和评价标准就行,群众没有发言权。这种对上不对下的考核机制,难免使政府的职能、官员的角色受扭曲,搞一些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漠视群众的需求和困难。

   所以,要改变这种现象,避免干部考核的失真失实,先从改变考核方式做起,将目前的官定标准、官方评价的考核模式,改走群众路线,以社会机构和民间评议为主,由普通群众来完成考核过程。假如在对官员的考核中始终贯彻群众满意原则,所有的评价标准和评价途径,都以群众最后获得的服务作为依据,那么,官员就不敢有丝毫懈怠。

   事实上,中组部几年前就颁布了《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根据办法规定,对地方领导的考核,引入民意调查和实绩分析方法,调查结果以群众的认可度来体现。这是一个体现群众对干部政绩考核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的办法,能够充分发挥考核评价工作的导向和监督作用。可惜的是,几年下来,在全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和落实。

   当前,要使群众对干部的考评真正发挥作用,首先应将政府及其官员的行为公开化,对人民开放信息,增加透明度,让群众知道政府在做什么、花多少钱、取得什么成果。总之,要将政府的决策、运作程序等向社会开放。群众如果什么都不知道,政府部门暗箱操作,监督也就一句空话。除此外,还要从制度上充分保障群众对政府和官员的批评、建议权利,让人们敢于提意见。

   温总理说得好,“衡量干部政绩,最根本的是看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把评价政府和官员的权力交给群众,至少是对上负责和对人民负责兼具。为使群众对政府的监督不至于落空,需要将群众对干部的考评变成一个规范化的民主和法制程序,以从法律和程序上保证人民群众考核干部、评价政绩的主体地位。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