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财政部新闻发言人详解预算报告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10日 00:24  中国财经报

  2011年的预算报告已经提交全国人大进行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委员提出意见。围绕预算报告相关热点问题,财政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厅主任戴柏华日前进行了详细解读。

  2010年财政收入增幅与GDP增幅之间为何出现较大差距?

  ——财政收入增长与当年GDP增长在数量上并非直接的一一对应关系,差距源自三个因素

  2010年,我国公共财政收入增幅达到21.3%,而GDP增幅为10.3%,财政收入增长比GDP增长快了不少,对于两者之间增幅的差距,戴柏华介绍,经济决定财政,经济增长是财政收入增长的基础,因此财政收入增长应与经济增长相适应。但财政收入增长与当年GDP增长在数量上不是直接的一一对应关系,两者并不完全同步。2010年财政收入增幅与GDP增幅之间存在差距,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

  一是财政收入以现价计算,而GDP以不变价计算。2010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6%,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3%,按照现价计算后GDP大致增长16%左右,与财政收入21.3%的增幅差距明显缩小。

  二是财政收入特别是税收收入主要来源于第二、三产业,而第二、三产业增长通常高于GDP增长。2010年第二产业增长12.2%,高于GDP增幅1.9个百分点,相应的财政收入增幅与GDP增幅之间的差距要更小一些。特别是2010年我国汽车销量增长32.4%,相当于GDP增幅的3倍,相应的车辆购置税增长54%。

  三是部分税种收入增长与GDP增长没有直接关联,有的还是反向关系。比如,证券交易印花税税基是证券交易总金额,其增长和GDP增长也不存在直接关系。又如,只要有进口就要征收进口环节的税收,相应增加收入,而在核算GDP时,进口额却是减项。2010年我国外贸进口增长38.7%,进口环节税收比预算超收2865亿元,相应拉大了财政收入增幅与GDP增幅的差距。

  戴柏华说,这几年,国家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实行了大规模结构性减税,除推进资源税改革外,基本没有出台新的增税措施,在这种情况下,财政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质量、企业效益以及收入征管水平都在提高。

  年初预算安排时收入增幅为什么不定得高一点,以免年终出现超收?

  ——预算收入安排必须坚持积极稳妥、留有余地的原则,超收收入均按规定安排使用

  财政收入年初都要定一个目标,但这几年年终都超额完成,去年也是这样。年初预算安排时收入增幅为什么不干脆定高一点呢?

  对此,戴柏华表示,预算收入安排必须坚持积极稳妥、留有余地的原则。

  第一,财政收入预算编制,主要是依据年初国家确定的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指数等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的预期增长目标,结合上年财政收入执行情况,考虑税收政策调整等增减收因素,并在充分听取征管部门意见后分税种测算确定的。预算执行中,一些经济指标超过预期,相应地财政收入自然也会超过年初预算数。以中央财政为例,201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汽车销售量的增幅均大大超过年初预期,进口环节税收、消费税和车辆购置税的超收合计占中央财政超收额的94%。如果扣除这两方面的超收收入,中央财政收入实际增长6.8%,与年初收入预算6%的增幅基本持平。

  第二,中央预算收入增幅确定后,将据此安排当年支出预算,如果预算收入增幅安排过高,执行中一旦出现短收,如果不增加赤字,就需要调减某些方面的支出或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涉及面广,对某些项目和工作的正常开展将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第三,预算执行中如果有超收,除按有关法律法规和财政体制规定相应增加教育、科技等支出以及削减财政赤字外,其余超收收入原则上要进入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以后年度经预算再安排使用。超收收入的安排使用情况要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

  我国目前的宏观税负水平合理吗?政府是不是拿多了?

  ——我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和人均财力水平在国际上处于偏低水平

  2010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达到8.3万亿元,如果再加上政府性基金收入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我国政府收入就有11万亿元了。我国目前的宏观税负水平合理吗?政府是不是拿多了些?

  戴柏华表示,财政收入增长较快,是国家综合经济实力持续增强、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的重要体现,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

  总体上看,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一个国家税负高低,一般用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即宏观税负来衡量。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和口径,政府财政收入是指由交易造成的政府权益增加,包括税收、社会保障缴款、赠与和其他收入。按此口径,我国政府财政收入,除了公共财政收入之外,还包括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之外的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上接第一版)不包括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是因为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国有土地出让行为是一种非生产性资产的交易,结果只是政府土地资产的减少和货币资金的增加,并不带来政府净资产的变化,不增加政府的权益,因而不计作财政收入。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口径,2010年我国政府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约为26%,低于世界平均约40%的水平。即使加上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我国这一比重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戴柏华说,人均财力水平更能客观反映一个国家的财政实力。从国际看,我国人均财力水平远低于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水平。2010年,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口径计算,我国人均政府财政收入约合1100多美元,仅相当于主要发达国家人均财政收入的7%左右。

  因此,虽然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增长较快,但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人均财力水平在国际上还处于偏低水平。同时,还要看到,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很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财政收支紧张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有必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进一步提高财政改善民生、提供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以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财政收入增幅较高,老百姓个人收入是不是被相应挖掉了一块?

  ——财政收入和个人收入并非简单的此消彼长关系

  去年,国家财政收入增幅高于同期的居民收入增幅,这是不是意味着老百姓个人收入就要相应被挖掉一块?

  对此,戴柏华解释说,实际上,财政收入和个人收入并非简单的此消彼长关系。财政收入只是一个“中间体”。国家取得财政收入后又有相当部分以各种支出的形式转移给个人,相应增加了个人收入,如增加对农民、低收入群体的补贴。2010年,仅中央财政对农民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支出就达1225.9亿元,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还有很大一部分财政收入用于教育、社会保障、医疗等民生方面的投入,虽然不直接增加个人收入,但减轻了个人在这些方面的负担,提高了个人的福利水平。

  保持适度的财政收入规模是有效发挥政府再分配调节作用的前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我国劳动力市场总体上供大于求,仅靠初次分配很难较大幅度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收入,这就更需要通过政府的再分配来调节。因此,保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和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增强政府在国民收入再分配领域的调节能力,并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补贴等方式,在再分配环节增加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有利于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促进社会公平。

  国际经验也表明,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较高、财政再分配能力强的国家或地区,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往往比较小。比如瑞典等一些北欧国家,社会福利水平较高,居民的收入差距较小,其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50%左右。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偏低,财政部门有何举措?

  ——增收减负,财政部门将通过这两方面抑制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当前,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偏低等方面。对此,戴柏华说,近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市场机制在收入分配中的基础性调节作用不断增强,收入分配调节政策体系也在不断完善。财政部门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财力增长情况,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推进分配制度改革,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提高劳动者获取收入的能力,促进增加劳动报酬,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低收入者转移支付力度,加强对高收入者税收调节,有效抑制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促进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2011年,在促进增收方面,一是支持扩大就业。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鼓励创业政策的扶持范围,做好就业帮扶、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等。二是增加农民收入。扩大涉农补贴规模,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提高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增加财政扶贫开发投入。三是促进提高职工劳动报酬。支持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同时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的调控政策。四是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为应对物价上涨压力、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今年将在继续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同时,并对全国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户等8600多万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

  在减负方面,一是减轻低收入者教育负担。启动学前教育发展项目,巩固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继续实施城市义务教育学生免学杂费政策,支持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二是减轻低收入者医疗负担。支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以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财政补助标准,继续支持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大城乡医疗救助支持力度。三是减轻低收入者养老负担。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水平,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妥善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障问题。四是减轻低收入者住房负担。大幅度增加财政资金投入,落实好各项财税扶持政策,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五是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合理调整税率结构,降低中低收入者税负。

   ■每到年底,总有“财政突击花钱”的说法,实际情况究竟如何?

  ——财政支出进度呈“前低后高”走势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戴柏华表示,财政部一直高度重视预算执行管理工作,把狠抓执行、强化监管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日常工作。谢旭人部长、廖晓军副部长等部领导多次就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提出明确要求,进行专题研究,并经常深入基层调研指导。

  这几年,在大力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等制度改革的基础上,财政部通过采取细化预算编制、及时批复和下达预算、规范追加预算管理、加强预算资金支付管理、建立健全预算支出责任制度、完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加强对中央部门和地方财政预算执行工作的督促指导、强化预算执行基础工作等措施,切实加强财政支出预算执行管理。同时,中央各预算部门和地方财政也为抓好预算执行工作想了很多办法,做了很多工作,人大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预算执行管理取得明显成效,预算执行的均衡性和效率进一步提高。12月份全国财政支出占全年支出的比重,从2009年的26.3%下降到2010年的20.1%。

  戴柏华说,从历年预算执行情况看,财政支出进度均呈“前低后高”走势,第四季度支出规模要稍大一些。主要原因有:一是人大批准财政预算之前,项目支出中一般只有跨年度项目按一定的比例预拨部分资金,新增项目大都是在预算批复下达后才开始支出。二是由于项目单位从启动规划设计、可行性研究、招投标等管理程序到具体实施有一个过程,前期准备阶段资金需求量小,实施阶段资金需求则明显增大,相应的资金支付也是前少后多。三是储备粮油利息费用补贴等据实结算项目在12月份支出较多。

  基于上述原因,年底财政支出规模相对较大,但并不是违反预算管理规定的“突击花钱”。这是因为,按照现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各预算单位请领财政预算资金,都要严格按财政预算、项目进度、有关合同和规定程序办理,并接受财政部门的实时监控。对年终没有执行完的项目,预算已安排资金将按规定结转下年使用并一直保留在国库,而不是拨付到预算单位的资金账户。

  下一步,财政部门将进一步健全各单位部门预算执行管理制度,完善预算支出责任制度,建立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创新财政监管模式,不断提高预算执行的均衡性和效率,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国家确定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目前财政投入情况怎样?

  ——目前教育支出已经成为我国公共财政的第一大支出,将努力实现4%的目标

  在谈到教育投入的问题时,戴柏华表示,这几年来,财政部门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有力促进了教育优先发展。目前教育支出已经成为公共财政的第一大支出。

  2009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为3.59%,2010年这一比例进一步提高,但与占GDP4%的目标相比仍有差距。客观上讲,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既取决于财政性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也就是财政教育投入努力程度,也取决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

  这几年来,财政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逐步提高,2008年这一比重就已高于很多发达国家,仅次于美国,充分表明了我国财政教育投入努力程度很高。目前,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稍低,主要与财政收入占GDP比例偏低有关。同时,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发展和改革的任务很重,需要花钱的地方也很多,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

  戴柏华说,实现4%目标时间非常紧迫,任务也很艰巨。财政部门将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部署,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切实增加财政教育投入,努力实现4%目标。

  一是加大一般预算投入。在确保实现法定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新增财力向教育倾斜,明显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二是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渠道。认真落实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教育费附加制度、全面开征地方教育费附加等政策,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三是合理安排使用财政教育经费。重点向农村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向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着力支持解决人民群众关切的教育问题。四是全面推进财政教育经费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绩效,让每一分钱花出效益。

  此外,为推动解决近年来社会关注的幼儿园“入园难”问题,今年中央财政专门设立了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安排30亿元资金,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地方财政也将加大这方面投入。同时,将积极发挥财税政策的作用,创新扶持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办园,多渠道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并支持加强对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的培训。

   ■“三农”支出近年来一直保持较大增幅,今年会有怎样的安排?

  ——2011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近万亿元用于“三农”支出

  对于“三农”投入问题,戴柏华说,近年来,各级财政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让公共财政阳光照耀广大农村,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和强农惠农政策支持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2011年,中央财政“三农”支出在上年大幅增加的基础上继续增加,预算安排近1万亿元,增幅超过15%,主要用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和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其中:用于农业生产方面的支出近4000亿元,对农民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支出1400多亿元,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支出3900多亿元,农产品储备费用和利息等支出500多亿元。地方财政也相应加大了“三农”投入。

  戴柏华还介绍了财政支持水利建设的情况。他说,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继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进一步完善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2011年,中央公共财政预算安排资金近1600亿元,比2010年增长超过15%,主要用于强化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支持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扩大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和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实施范围,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等。

   ■农村税费改革已经走过了10年,取得了巨大成就,财政部下一步将如何继续深化?

  ——下一步将从四方面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戴柏华介绍,为探索减轻农民负担治本之策,2000年中央决定率先在安徽进行农村税费改革,此后逐步扩大试点范围,2003年在全国推开。2004年,中央进一步作出“5年内取消农业税”的重大决定。2006年1月1日起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村税费改革圆满完成阶段性历史任务,转入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新阶段。经过10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农村税费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减轻了农民负担,促进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和农村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推动了农村体制机制变革。

  下一步,将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逐步建立健全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产权明晰的集体林权制度、功能完善的农村要素市场体系、农民减负增收和农村公益事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具体来说:一是继续深化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增强基层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二是全面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增加政府奖补资金规模,调动农民参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积极性,建立健全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三是全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债务清理化解工作,积极稳妥开展其他公益性乡村债务清理化解试点工作。四是继续研究解决区域性、行业性农民负担问题,开展国有农场办社会改革试点,提高基层财政涉农资金监管能力和水平,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政策,健全促进农民减负增收的长效机制。农村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将有力地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财政蛋糕越来越大,管好用好这些钱更加重要。对此,财政部有何举措?

  ——采取更有力措施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规范运行

  现在财政蛋糕越来越大了,管好、用好这些钱显得更加重要。财政部在提高财政资金安全性方面是怎么做的,下一步有哪些考虑?

  戴柏华对此表示,财政部一直高度重视财政资金管理问题,近年来,围绕财政资金安全性问题,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各项管理基础工作,并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财政资金管理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要求切实加强和规范财政资金管理。同时,立足基层加强财政管理,先后印发《关于切实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等多个文件,指导县乡基层财政有效履行职能。谢旭人部长还经常利用节假日去基层调研,指导地方加强管理基础工作和基层建设,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针对个别地方存在的财政资金管理漏洞问题,戴柏华说,下一步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规范运行。一是全面清理整顿地方财政专户。年初,财政部已对清理整顿地方财政专户工作作出具体部署,要求省、市、县、乡四级财政部门于2011年上半年对所有财政专户进行逐一清理,对财政专户资金运行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排查,不留死角。对清查出的问题要坚决予以整改,确保清理整顿工作不走过场。二是督促地方必须限期将分散在财政相关职能部门管理的财政专户全部转归到财政国库部门统一管理。三是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将各类财政性资金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并充分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实现资金支付各环节之间有效制衡,确保资金运行安全。四是进一步健全财政资金内控管理制度并提高制度执行力。完善岗位责任制度,轮岗制度,印鉴、票据管理制度,对账制度,财政内部监督检查制度等,并经常性地检查制度执行情况,进一步强化财政资金内控管理。五是切实加强人员教育管理。特别是加强对资金管理岗位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和风险防范教育,强化资金日常管理和监督。

   财政部门近年来推进预算公开的力度很大,下一步还有哪些动作?

  ——2011年将在细化中央预算编制基础上加大财政信息公开力度

  这几年,财政部门推进预算公开的力度很大,公众对此也非常关心。戴柏华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公布实施以来,财政部门积极采取措施,推进财政预算公开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

  一是中央财政预算公开范围不断扩大,公开内容进一步细化。2008年,开始公布月度财政收支情况。2009年,财政部将经全国人大批准的“中央财政收入预算表”、“中央财政支出预算表”、“中央本级支出预算表”、“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预算表”等4张中央财政预算表格首次向社会公开。在此基础上,2010年公开的中央财政预算表格进一步增加到12张,中央本级支出预算表以及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预算表,基本上细化到“款”级科目。

  二是中央部门预算和地方财政预算公开扎实推进。2010年,共有74家中央预算部门向社会公开了部门收支预算总表和财政拨款支出预算表,实现了中央部门预算首次向社会公开。同时,18个省份的财政厅向社会公开了公共财政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表,云南、重庆等12个省份按月度或季度公开了预算执行情况。

  三是基层财政专项支出预算公开稳步开展。2011年年初,财政部印发了推进基层财政专项支出预算公开的指导文件,明确了公开的范围和内容,并要求重点公开与人民群众利益相关的“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支出等方面的财政专项支出的管理办法、补助标准、分配结果等。

  戴柏华说,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今年财政部门将在进一步细化中央预算编制的基础上,继续加大财政信息公开力度,扩大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一是报全国人大批准的总预算,除涉密以外全部公开。二是进一步细化公开中央财政预算、决算。将2011年中央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中教育、科学技术等部分重点支出和2010年度中央本级支出决算公开到“项”级科目。三是继续推进中央部门预算、决算公开。中央各部门将公开经全国人代会审议通过的部门预算表。研究推动中央预算部门首次向社会公开2010年度部门决算。四是公开出国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经费和行政经费支出情况。财政部将公开2011年中央预算部门出国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的经费预算总体情况,中央预算部门相应公开本部门出国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的经费预算。五是公开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方便社会各界了解转移支付管理制度、分配办法等内容。六是指导和推进地方财政预算、决算公开。 (宗禾)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