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陈德铭:中国对粮价的调控利于缓解世界通胀压力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07日 18:32  中国经济网

  

陈德铭:中国对粮价的调控利于缓解世界通胀压力

  图为商务部长谈“促进消费和对外经贸”会议现场。中国经济网 朱津津 摄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7日讯(记者刘阳禾)今天下午4时30分,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梅地亚两会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商务部长陈德铭就促进消费和对外经贸答记者问。陈德铭表示,中国对于粮食价格的适当干预和调控有利于抑制当前世界粮价的过快上涨、有利于缓解通胀压力。>>>点击进入直播专题

  对于粮食、稻米和油的问题,陈德铭表示,中国现在有一定通货膨胀的压力,我们需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和政府调控的手段,把这些压力减到最小。总体来讲,中国目前粮食的产需呈基本平衡略有盈余态势。中国用6%的淡水、9%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22%的人口。他指出。一些粮食的进口和出口,主要是品种余缺调剂,用以丰富市场。在粮食贸易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作出了明确规定:中国的粮食贸易实行国营贸易。我国现在主要经营粮食进口的有两家公司,国家对其税收是公开的,没有因为国营贸易而变相减价,这些承诺都是在入世的时候已经由各国确认的。

  陈德铭表示,中国对于粮食价格的适当干预和调控有利于抑制当前世界粮价的过快上涨、有利于缓解通胀压力。他介绍说,中国除了自己解决粮食自给之外,这几年我国援外资金主要用于帮助欠发达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建立现代农业技术的示范中心,帮助他们发展本国农业,解决粮食短缺问题。根据去年召开的援外工作会议精神,今年我国调整了对农业援外项目的力度,增加了一些扶持点,我们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这项工作。他表示,我们希望尽自己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微薄能力,用我们占世界百分之6点几的淡水、9点几的土地,解决22%人的粮食需求的经验、方法,结合所在的国家的国情,帮助欠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发展粮食,使世界的通胀,特别是粮价上涨的压力能够较好地解决。

  陈德铭指出,世界粮食的短缺有长期因素和短期因素,有经济因素和自然因素。短期的或者是自然的因素,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但是在经济方面长期的因素只有一个,即我们在多哈回合谈判中不断讨论的、发达国家的高额补贴。因为发达国家这种高额补贴使其出口的粮食具有极强的竞争力,所以使很多最不发达国家要发展农业、经营粮食有很多困难。陈德铭表示,这也是下一步多哈回合谈判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有利于欠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粮食的发展。

  (责任编辑:王惠绵)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