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云南:中低产田地改造激活农业潜能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02日 08:38  中国经济时报

  ■邓一轩

  在日前召开的“后谷发展模式昆明论坛”上,云南省中低产田地改造综合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胡朝碧表示,两年来,云南省共投资75亿元,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600万亩,激活释放农业潜能的效果初步显现。

  释放农业潜能

  针对云南省农业人口占全省人口近80%、94%的国土面积都是山区、农民靠天吃饭的特殊省情,从2009年起,云南决定实施新一轮中低产田地改造,夯实农业生产基础,激活和释放农业发展潜能。

  据记者了解,云南决定举全省之力,从2009年到2020年改造中低产田地2000万亩,使全省高稳产农田达到5000万亩,农民人均拥有1亩以上高稳产农田。

  胡朝碧向记者介绍,云南把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的重点放在山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并将中低产田地改造向低产茶园、桑园、蔗园、咖啡园拓展。在整个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中,以建设“管成网、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耕、车能运、田园化、生态化”的高标准农业基础设施为目标,注重对山区半山区的改造,注重建管结合和产业培育,最大限度地发挥中低产田地改造效益。

  云南在中低产田地改造中确立了“五破”原则,一破地域统一规划,实现一盘棋考虑,一张图设计;二破权属连片治理,打破土地权属,将土地丈量收集后交施工单位统一集中改造,以便于机械化施工,改造后再根据村民原有土地比例重新分配、优化组合;三破田埂整合项目,打破田埂限制,统一改造,实现作业机械化、水浇管网化、道路畅通化;四破行业整合资金,打破行业分块,按照“渠道不变,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全面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做到渠道不变、用途不乱、形成合力;五破传统调整结构,打破传统种植模式,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及农村经济发展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土地使用率和产出率,带动农业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

  告别“靠天吃饭”

  截至2008年底,云南省已累计建设不同层次的高稳产农田3000万亩,粮食生产已连续多年保持稳定增长。随着城镇人口的大量增加、畜牧业和旅游业的加快发展以及食物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对粮食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预计2020年云南省粮食需求将达2000万吨以上。

  “加快实施中低产田地改造是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可持续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加快实施中低产田地改造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关键环节。”胡朝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胡朝碧向本报记者介绍,近两年来,云南省建设完成小型水利工程19120项,修筑沟渠10332公里,建设机耕路8200公里,铺设管网12344公里,完成坡改梯26.97万亩,实施生物农艺措施110.25万亩,新增耕地面积6万余亩,农民人均增加了0.2亩高稳产农田。

  在现代农业建设中,提高土地产出率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同等重要,对于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和荒山面积均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云南来说,改造中低产田地提高耕地产出率有着巨大的空间,通过提高耕地产出率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是云南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目标。

  云南山区、半山区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4%,中低产田地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高达56.4%,有一半以上的耕地只能靠天吃饭,平均每年农作物受旱面积占播种面积的30%,四分之一左右的耕地受到洪水威胁。为确保云南的粮食安全,加快中低产田地改造已势在必行。

  胡朝碧向本报记者表示:“进行中低产田地改造,清除或减轻制约农业发展的障碍因素,从根本上完善了农田水利设施,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土地的可持续生产能力。在此过程中,云南省探索多渠道投入协调长效机制,运用市场化手段,拓宽中低产田改造的投融资渠道,变单一投融资为多渠道融资,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中低产田地改造。中央及省级财政每年投入30亿元左右资金,带动州县投入、银行融资、企业投资、社会筹资和农民投工投劳,力争每年投入中低产田地改造资金达到50亿元。”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