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防止通胀“超调”紧缩政策或转平稳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25日 22:55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徐芸茜 北京报道

   今年宏观调控注定要在权衡中度日。

   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与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1年任务的定调略有不同的是,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在“稳增长、调结构、防通胀”的提法之后,增加了“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的新提法。

   临近全国两会,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措辞出现了变化,中央又再次强调经济环境极其复杂,并提出防止经济过度波动,种种迹象凸显了决策层对经济运行的担忧。先行指数也似乎印证了这一隐忧,汇丰中国预计2011年2月中国制造业PMI为51.5,创7个月新低。

   在前期从紧的货币政策下,本轮调控已8次提高准备金率,2 次加息,而这两次加息都是落在准备金率调整的月度。历史上只有在2007年实行“从紧”政策的时候出现过。

   中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邱晓华向本报记者表示,目前要注意防止由于对通胀的超调导致经济的过分波动。由于对通胀形成的原因、对通胀发展的趋势、对通胀可能带来的结果看法不尽相同。“我担心有可能对通胀产生一种超调,如果出现超调就会使宏观经济有过分的波动。”他说。

   平安证券固定收益部副总经理石磊认为,“经济增长与就业密切相关。而且,在政策密集出台后,也需要有一个相对平静的观察期。”

   由此可见,尽管通胀预期不减,但是紧缩政策却在发生微妙转变。

  政策基调“纠偏”?

   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2011年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

   对比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1年任务的定调后发现,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在“稳增长、调结构、防通胀”的提法之后,增加了“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的新提法。这一改变,被认为是对紧缩政策下经济增速可能发生的减缓发出预警。

   从去年年末开始,决策层就着手布局2011年的物价调控工作。12月份接连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发展与改革工作会议等一系列重要会议,都强调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并从供给、流通、市场等各个领域予以部署,剑指2011年可能导致物价过快上涨的种种明暗推手。

   但在一再紧缩的政策下,通胀预期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相反,却误伤了一部分中小企业。

   2月23日,商务部到云南调研企业,座谈会上了解到,云南省97%以上的外贸企业为中小企业,信贷政策的紧缩给中小企业融资带来了困难。

   云南天达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朱惠民对记者表示,目前企业正面临资本金短缺,融资困难的问题,已经影响到了企业运营,迫切需要增加融资渠道。

   云南通海宋威农产品进出口有限公司负责人也表示,公司面临流动资金短缺问题,每年5月-10月销售旺季,公司需要大量现金支付蔬菜款,银行贷款审批时间长,融资成本高,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据国际信用保险及信用管理服务机构科法斯近日对中国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调查数据显示,超过30%的受访企业认为2011年最可能影响其业务的因素是紧缩货币政策和银行收紧信贷。

   企业融资困难的加剧,直接导致了各项经济活动的降低。今年1月PMI为52.9%,低于上月1.0个百分点。而汇丰中国预计2月份PMI为51.5,创7个月新低。PMI是最重要的先行性经济指标,若其创下7个月来新低表明经济结构调整已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阵痛。

  紧缩政策缓行

   中国经济已出现的放缓迹象,成为政策考虑的首要因素。

   一位接近政策层的人士透露,高层近期也召开了好几次会议,讨论新形势下的政策走向。尽管防通胀调结构仍是主要思想,但政策调控的节奏将发生变化。

   目前,国内外经济都面临政策调控压力。随着经济复苏和物价上涨,欧美日政策谋划退出。而国内政策调控将进一步累积效应,再加上北非、中东动乱,经济下行趋势风险加大。

   “经济的走势的确越来越复杂。”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表示。

   2011年对于中国决策者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一年,要在通胀环境下保持经济稳定增长需要的是高超的平衡技巧。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张曙光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如果今年前两个季度经济增速下降过多,到了第三季度政府肯定会出手拉动经济增长。尽管在面临经济结构需要进行重大调整的时候,要想在高速中完成调整是不可能的,但不管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还是都不希望经济减速。

   由此可见,今年中央的调控政策并不会采取一步到位。而按照历次政策变动的时间点来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一年方向,3月初两会,6、7月高层调研都是政策的修正与准备时点。

   两会召开前,中央已经对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等调控政策给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发出预警。

   中信建投首席经济学家魏凤春就此判断,中央的工作重心已经发生转移,从技术上遏制通胀转向从利益分配上解决通胀可能触发的公共风险。政府认为失业是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原因,政策紧缩的底部已经出现,虽然下一步不一定会放松,但进一步紧的概率在减弱。

   受访专家也都向记者表达了一致的观点,紧缩政策密集出台的最强劲期已经过去。下一步宏观调控政策将由紧缩向平稳过渡。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