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以GDP为中心的财政支出急需转型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25日 01:37  第一财经日报

  每年地方两会,广州都是一个看点。这里的代表委员敢说真话,敢提出尖锐的问题;而相关部门及官员也愿意直面问题、回应问题和解答问题。

  今年的广州两会,依然很热闹,从广州市市长万庆良的“广州其实很差钱”,到广州市政府办公条件差,各个副市长睡歪了腰椎、睡坏了颈椎,再到广州市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爆料,广州为了举办亚运会,背负了2100多亿元债务……这一系列的新闻,都颇能吸引眼球,并引发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对于钟南山代表2100亿元债务的说法,广州市财政局局长张杰明的回答是,“亚运收支基本平衡”,并表示适当的时候会公开亚运账目。广州市人大代表、监察局局长杨建武说,由于统计口径不同,亚运的账目出现了不同的数据,需待财政部门作权威发布。

  到目前为止,尽管还没有可靠的数据来证明广州亚运会到底花了多少钱,到底有没有负债,但钟南山的说法,确实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即公共财政支出到底该如何分配?当财政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应该优先满足什么支出?如果确实存在资金短缺的忧虑,类似亚运会的大型活动和场馆建设是否应该进行?

  这样的设问,并非假设,而是现实需要面临的选择。广州市市长万庆良就在两会发言中表示,每天一睁眼就是一两千吨垃圾、五六百万吨废水要处理,想不到广州那么缺钱!2月20日举行的市政协问政活动中,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副局长黄金锋表示,建保障房“很差钱”,可能考虑通过房产信托融资。在此前的政协分组讨论中,委员们对广州市教育投入只占GDP的百分之二点几表示质疑,认为“广州骨子里不重视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

  类似这些问题,不只是广州会遇到,不只是现在会遇到,在接下来的很多年,各地政府都会面临这样的抉择。即在财政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形象工程”和民生工程孰轻孰重?哪个优先?公共财政该不该参与到经济运行和场馆建设之中?

  对于这些问题,并没有统一的答案。就目前我国所处的阶段来说,“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还只是开始,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城市建设正处于扩张期,需要大量的财政资金和强有力的政府参与其中;一些公共服务设施、标志性建筑和形象工程,也是增加城市魅力不可或缺的元素……在整个城市化运动中,我们不能否认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但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当一个地方要举办类似活动的时候,要不惜巨资建造所谓的“标志性工程”和“形象工程”的时候,我们有没有衡量自身的财力去量力而行?有没有做好最节约的打算和精确的财政预算?有没有在场馆建设中奢侈浪费?有没有考虑不增加居民的负担,不减少居民的民生支出?有没有考虑巨型活动举办完成之后,这些场馆和工程如何延续使用,为民谋利?

  在这些问题面前,香港做出了很好的回答,也给内地一些城市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香港特区政府想申办2023年亚运会,需要申请60亿港元的拨款计划。但是在1月14日的特区立法会财务委员会上,出席的55位议员,有14位投赞成票,40位投反对票,最终拨款申办2023年亚运会被否决。

  尽管香港行政长官一再说明,未来12年香港在教育、医疗和福利等方面的投入将会超过2万亿港元,不论是否举办亚运,政府在民生项目的投放都不会减少。但反对的议员则认为,香港申办的时机未成熟,而且忧虑60亿港元的预算可能超支,造成负担,影响香港其他方面的发展。

  可是,一些内地官员为何热衷于这些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建设?有些场馆甚至不具任何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造成了财政资金的巨额浪费。说到底,因为这些工程看得见、摸得着,容易出政绩,容易拉动GDP增长。而以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相关的民生投入,却需要耐心和时间去培育,不易出效果、出政绩。

  在一个现代性的政府框架里,公共财政绝对应该是以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支出为优先原则的。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时,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和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统计,我国10个特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0%,但世界银行推荐的合理比例应该在15%以下。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公共产品短缺、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尤其是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更为不足,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

  一方面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投入不足,另一方面与经济建设和形象工程相关的投入又不惜代价,两方面的差距,已经成为制约社会协调发展的突出矛盾。以GDP为中心的财政支出结构急需转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府职能急需转型。

  《第一财经日报》全年订阅价360元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